逛吃贵州丨贵阳这座“咖啡之城”,连咖啡都多了几分“怪噜”气质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连着写了两周的咖啡,意犹未尽,还想再唠叨几句。
去年,帮忙编了一本有关贵阳历史文化的书,而谈到“历史文化”这个词,难免让人感觉厚重乃至是沉重。
其实也未必尽然,至少在我看来,贵阳人的整体性格里,多少是有那么一点狂野的,并不觉得传统是个多大的包袱或者束缚,而是颇具创造力,不拘一格,随意自在。总结起来,贵阳人的性格里,有非常大的包容性。
找一个贵阳方言总结,不妨说是“怪噜”。
怪噜一词,在我记忆里,大约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到贵阳人的词汇库里,来历不明,流传至今。
所谓“怪噜”,可以是一种扑克牌的玩法,有点大杂烩的意思,如今早就不大流行了。最近几年,源自江苏的掼蛋风靡全国,成为社交必备。其实,掼蛋也是某种程度的“怪噜”,也是好几种扑克牌打法的混合体。可惜,当年贵阳人的“怪噜”打法没能广泛流行,错失了成为爆款的时机。
由此引申,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怪噜也成为一种炒饭的名字。贵阳街头巷尾的小店摊点,卖怪噜饭的比比皆是。蔬菜、鸡蛋、脆哨、火腿肠、盐菜、土豆丝、辣椒、折耳根、西红柿、酸萝卜等等,都可以往里边加,谁家都没有一定之规,这就是怪噜的真意所在,怎么安逸怎么来。
有人说,“怪噜”的特色是“随心所欲,乱中有序”,窃以为颇为准确,烹饪之道,存乎一心,搭配上可以尽管大胆,但也得多少讲一点规律,不逾其矩,往往能够翻出新意,有出人意料的妙处。
怪噜饭之外,还衍生出怪噜花生、怪噜洋芋、怪噜粉、怪噜面等等做法,很难具体形容其风味,总而言之,都有些不依常法,于是干脆一个“怪噜”命名了事。
之前说过,我不懂咖啡,多数时候点单,就一个要求,加奶。所以你懂的,不是卡布奇诺就是摩卡、拿铁,至于糖,现在是几乎不加了,即使加,也是低糖。意式浓缩和冰美式,我敬而远之。
据说,在欧洲的很多国家,加奶加糖都属于大不敬,人家要喝的是咖啡原本的风味。
想想不足为奇,在原教旨主义的饮茶爱好者看来,什么港式、台式之类的奶茶,简直花里胡哨,亵渎茶叶。但架不住人民群众喜爱,三天两头就有新品问世。
我觉得,贵阳人在这方面也特别能够打破常规,前不久去黑石咖啡馆,传统的选择之外,居然还有融合了本地食材风味的极品,号称“一豆三喝”,分别是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特调、贵阳拿铁。在老板的撺掇下,鼓起勇气尝试,居然也别有妙处。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怪噜咖啡”。
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在《这一年吃些什么好》一书里,讨论奶茶文化的流行,在她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打卡晒图的需要,“在社交网络时代,视觉魅力最重要”。
说到底,咖啡和奶茶都也可以是一种流行文化,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除了固守传统的饮用方式外,还得不断创造开发,带给人一点新奇的感受。
窃以为,“怪噜”跟贵阳城的精神气质高度吻合。回顾历史,贵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八方杂处,从来不惮于吸收外来的新奇文化,而且勇于接受、善于改造,有某种兼容并包的气度,反映在饮食上,亦是如此。
怪噜这个词,听上去就很怪噜,但这个“怪”,不妨也是精灵古怪的“怪”,而城市的本质,不就是包容万象,多元杂生,这才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不是因为这样的城市气质,外来的咖啡,哪里可能会在这里生根发芽,自由生长。假以时日,我绝对相信,咖啡还会在贵阳继续演化,所谓“百变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