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呈|“乡野遗存的绣美艺术”等你来观赏

综合广播 | 2020-07-04 12:28

这个夏天,一场主题为“乡野遗存的绣美艺术”的展览正在贵阳展出,你见过的、没见过的……70余件精美藏品跨越半个世纪,讲述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精品背后的故事。

贵州美术馆

为迎接全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贵州省文化馆和贵州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乡野遗存的绣美艺术”主题展在贵州美术馆举行,将持续至7月13日结束。

黄平苗族背扇 数纱绣(贵州省文化馆收藏于1959年)

“我们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是展示文化遗产的神奇瑰丽,演绎多彩贵州的民族风采。”贵州省文化馆馆长陆勇昌介绍,乡野遗存的绣美艺术展筹备工作历时一个多月,经过专家的反复考察、研讨、论证,最终确定展出70余件民族刺绣藏品和档案文献,其中包括贵州省文化馆收藏的各少数民族刺绣服饰、背带、绣片、工具、剪纸以及历年来藏品档案文献(老照片、老刊物、笔记、台账及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影视资料)等。“展览从发起到实施、从艺术家到工作人员、从展览主题到办展模式,已升华成乡野与现代、乡野与都市的相互关照。”

三都水族背扇 平绣(贵州省文化馆收藏于1960年)

宋代郭若虚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贵州)南谢蛮谢元深入朝觐见,穿的是有刺绣蜡染的卉服鸟章衣服。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创造,这些各民族的“卉服鸟章”上的绣美艺术,便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鲜明的、独特的传统审美风格。贵州山里少数民族村寨绣娘们的天赋审美灵感和巧手女红,源头便来自她们民族的古代先民。

观众在观赏展品

贵州省文化馆(原贵州省群众艺术馆)自1956年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对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调查、抢救、搜集和整理,先后在1959至1961年、1979年至1981年间,两次大规模在贵州省各民族聚居地区搜集了大量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但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省文化馆的藏品一直未与世人谋面。通过此次展览,这些披上神迷面纱的“文化馆藏品”得以展现在市民眼前。

贵州省非遗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培德

“这次展出的作品大多出自50多年前的绣娘之手,每一副展品都有一个故事。”贵州省非遗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本次展览顾问杨培德说,“过去美术界、学院派对绣品的了解和认识不够,认为只是普通的绣娘作品,没有把它们列入艺术范畴,最多算是工艺品。而此次展览可以为这些绣品进行艺术‘正名’,对每一幅展品从美学角度,在构图、纹样、色彩等方面均进行了艺术的解读。”

观众在观赏展品

围绕展览的主题,主办方注重文献性、叙述性和故事性。通过合理的分割空间,利用特制绣线经纬编织进行点缀和引导,营造移步换景、意味深长的效果和氛围,全面呈现藏品的生命整体,保持文化传递的完整性。对此,贵州美术馆馆长、贵州画院院长陈争深有感触地说:“这个展览规模不大,但是非常精彩,内容非常深厚,对我们的艺术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有很高的学术含金量,它整个色彩包括图纹的构成,都让我们重新认识绣片艺术,值得学习和借鉴。”

“乡野遗存的绣美艺术”主题展览还有一周即将结束,如果您想前往参观的话请记住:参观时间是每天10:00 — 16:00,地点在贵阳市云岩区北京路168号贵州美术馆一楼L型展厅。观展请佩戴口罩、扫描健康码、配合工作人员测量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