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2021年贵州省体育成绩单!

动感贵州|动感资讯 | 2022-01-27 09:42

1月26日上午,2022年贵州省体育工作会议在省体育局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过去的2021年贵州体育工作,同时也对2022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首先举行了视频交流会议,由贵阳市体育局、遵义市体育局、六盘水市体育局、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代表交流发言。

贵阳市体育局:聚焦“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打造“15分钟健身圈”。2021年10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实施“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全市共规划了140个生活圈,覆盖近580万人口,贵阳体育人怀揣民生情怀,对照《贵阳贵安“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和《贵阳贵安15分钟生活建设健圈城市服务要素配置标准》抢抓机遇,落实项目,2021在“15分钟生活圈”中建设了“50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50个多功能球场和10个智能健身驿站”,共计投入市级体彩金2844万元,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丰富群众健身新空间。截止目前,贵阳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1平方米。

遵义市体育局:助力“双减双融”提质增效。鼓励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进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助力“双增”促“双减”。市体校、市足校和在遵高校1200余名体育专业师生,以及33家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体育组织的130余名教练员进入近200所中小学开展足球、篮球、跆拳道、游泳等体育教学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

六盘水体育局:在全市1808所中小学校(幼儿园)遴选135所布局了体操、轮滑、足球、篮球、冰雪、皮划艇、赛艇等20余个项目,建立足球项目学校15所,篮球项目学校13所,冰雪项目学校13所,举重项目学校12所,拳击项目学校11所,轮滑项目学校20所,体操项目幼儿园23个以及其他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为链条的培养模式,确保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发展。授牌50所六盘水市青少年业余儿童体校、23所体育运动示范幼儿园、58所备战省运会项目布局学校,并在校内组建田径、足球、篮球、冰雪等运动队,委派30余名专业教练员入校园,指导基地学校的选材及训练。

交流发言结束后,贵州省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涛发表讲话。在讲话中,吴涛局长首先对2021年主要工作进行了回顾,他表示2021年全省体育事业稳中有进、持续向好,顺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并且他就今年贵州体育六个重点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报告。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体育工作得到新提升。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1.56亿元,支持全省118个大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500个农体工程维护更新,支持450个社区健身路径和三人制篮球场、30个社区智能健身驿站、10个社会足球场等项目建设。初步统计,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望接近2.0平方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成功举办“美丽乡村”篮球联赛、迎新登高、“红红火火过大年”“全民健身日(月)”等系列线上线下赛事活动1240余场,推送居家健身视频1030个,极大丰富了群众体育生活。

2、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竞技体育基础更加牢固。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国际大赛上获得29金39银52铜的成绩,其中:陕西全运会获4金7银11铜,保持了在全国的位次,实现了上一周期的目标任务,东京残奥会、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贵州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纳入部分省属高校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并进入实施阶段。继续创新省专业队建队模式,与遵义师范学院共建贵州省乒乓球队,与观山湖区金麦马术俱乐部共建贵州省马术队,挂牌成立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3、坚持培育市场主体供需两端发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稳中向好。体育彩票销售51.6亿元,市场份额占65%,同比增长16.74%,全国排名第18位。初步统计,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单位7906户,体育产业总规模303.5亿元,增加值120.05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较2019年分别增长8.27%、6.14%。招商引资项目取得成效,半山伴水国际体育旅游小镇项目顺利落户黔南长顺。成立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基金设立稳步推进,省政府批准设立贵州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和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了贵州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遵义市探索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确定并发布首批体育产业十大企业20家。

4、坚持突显山地户外运动资源优势,体旅融合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安排资金8645万元,支持全省14个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5个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5个体育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4条体育旅游黄金线路等项目建设。确定首批省市共建十大IP赛事,成功举办2021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体育版块各项赛事,以及举办“奔跑贵州”山地跑系列赛、“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等自主IP赛事,吸引全国运动员和户外运动爱好者2万余名参与,有效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编制贵州省体育旅游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制定项目。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示范项目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1个,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8个。

5、坚持围绕主题主线大力弘扬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题研究。开展冠军基层行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贵州体育图片展”。建设贵州体育荣誉室网上展馆。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增设“全民健身”“全民全运”“我要上全运·社区运动会”“贵州体育之声”等专栏。

6、坚持主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投入资金1628万元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其中,投入资金1140万元,支持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多功能场建设;投入资金300万元,持续做好安龙县笃山镇结对帮扶工作;投入资金188万元,积极开展“快乐操场”“快乐体操”“旭日”助学捐赠活动,为34所中小学捐赠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材。

吴涛局长表示,在接下来的2022年,贵州省体育局将继续释放群众体育新活力,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大力发展,提升贵州体育文化影响力,为打造活力贵州、健康贵州、幸福贵州持续努力。

(一)围绕“六个身边”,做好“放”的文章,不断释放群众体育新活力。

一是着力补齐设施短板。认真落实“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一揽子解决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推进完善“十五分钟健身圈”。支持建设10个体育公园、4个县级全民健身中心、55块标准或非标社会足球场、500公里健身步道;投资建设社区百姓智慧健身房100个、多功能球场100个、农体工程更新维护1000个、健身路径和三人制篮球场500个;投资建设贵阳、遵义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6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支持贵阳市规划建设“环贵阳(林城)健身步道”,打造以健身步道为核心资源的招商引资平台,做好“体育+”文章,推动形成环省会城市健康养生产业圈;用好中央转移支付低免资金,推动省、市、县三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和低收费向学生开放、推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省全民健身中心、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县区游泳馆等综合体建设。

二是着力丰富赛事活动。坚持全省“一盘棋”,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各级各类体育传统运动项目,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向基层、社区延伸。办好省运会、省民运会、省残运会,完善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和规范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创新举办全省社区运动会,持续举办“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全民健身日(月)”等系列赛事活动;加大数字体育民生服务供给,促进高品质数字体育消费,完成28个智慧体育场馆建设项目。

三是着力健全组织网络。

四是着力推动科学健身。

五是着力深化体教融合。抓好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夯实并拓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遴选19个县(市、区)开展游泳课进中小学试点工作,推进体教融合示范市州、县区创建工作,组织开展青少年“三大球”“三小球”和田径赛事活动,启动第二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申办工作。

(二)改革“三项机制”,做好“统”的文章,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

一是改革竞技体育建队机制。一要坚定不移自己办。围绕项目结构调整,突出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建设类”和“巩固强化类”项目发展,巩固和扩大水上、拳击、田径等项目综合竞争优势,重点突破体操、射击、山地自行车、攀岩等项目,加快推进羽毛球、跳水等项目发展,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推动夏冬项目协调发展,推动我省竞技体育项目向“奥运优项、全运强项”转型。二要积极推动合作办。健全完善网球、乒乓球、马术等已合办项目的各项机制,确保合办出实效。探索武术散打、小轮车、高尔夫等项目合办模式,完成队伍组建工作。三要广泛发动社会办。深入贯彻落实第十五届全运会政策措施要点,抢抓“三大球”战略调整机遇,以城市参赛为契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发展“三大球”运动,开展省队城市建、省队企业建,力争十五届全动会“三大球”实现有项目参赛。

二是改革竞技体育管理机制。规范、完善我省裁判员管理和等级认证制度,加大裁判员培训力度,增加裁判员数量,提高执裁水平。2022年完成培训教练员200人次、裁判员500人次、跟训人员50人次。

三是改革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新建传统特色项目学校300所,推动300名教练员进校园。加快推进贵州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筹建工作,做好与贵州民族大学董家堰校区腾退、清资核产、移交等对接工作,确保省体育运动学校顺利搬迁。

今年,训练备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突出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举办好第十一届省运会。二是抓实抓细训练备战工作。三是强化提升科技助训水平。四是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

(三)突出“五项重点”,做好“促”的文章,推动示范区创建和产业发展

一是抓载体建设。大力推进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支持16个城镇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个体育特色小镇、15个红色文化、乡村旅游、林下经济体育旅游示范点建设;积极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遴选推荐4条体育旅游黄金线路,通过植入户外运动和健身养生业态,盘活闲置资产、提升资源价值;确保省政府提出的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指导遵义市抓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建设,形成可复制经验在全省推广。

二是抓主体培育。用足用好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和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创新投入机制和扶持方式,围绕“盘活存量资产、拓展增量资源、打造品牌赛事、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体育康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省外优强企业、专业运营团队,以混合所有制方式组建本土体育旅游企业,支持都匀、锦屏、双龙建设体育产业园区,建立产业孵化基地。支持引导各类户外运动项目俱乐部发展,促进体育旅游企业稳定增长。研究支持鼓励政策,支持首批20个体育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带动体育服务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数字体育产业化、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建设贵州省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全力推动全省各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上云用数赋智”,提升全域智慧体育旅游服务水平。  

三是抓赛事活动。办好2022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组织开展好国家级赛事。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重点打造首批省市共建十大IP赛事,积极探索市场化办赛路子,建立有效的赛事招商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规范有序”的办赛模式。支持市(州)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中小型赛事活动,以赛促旅、以赛兴旅、以赛强旅,提升旅游品质、拉动旅游消费。

四是抓基础保障。

五是抓有效衔接。

(四)抓好“三项工作”,做好“引”的文章,提升贵州体育文化影响力

(五)坚持“一条主线”,做好“严”的文章,为体育强省提供政治保障

吴涛局长: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的号角已经吹响,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定信心、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