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旮角角贵州史|锦屏和天柱村寨之间为这事打了长达186年的官司

2019-09-19 11:30

锦屏县城驻地三江原称王寨,群山环拥,苍翠如屏,三江交汇迂回而过,百多年前,水流平缓的江面上曾经泊满了船筏,泊排、扎排。

清水江放排

清水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尤以盛产优质木材而名扬远外。“自清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梁杗桷之材靡不备具”。

早在明代便已成为重要的皇木采办地区之一,“正德时,采木湖广、川、贵”。嘉靖万历年间就已有客商进入贵州进行林贸活动,天柱新市“建官店数十间,募土著聚客商”。参天大木在产地就价值银百两以上。

清代开辟苗疆后,“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大江,转运于江淮间者,产于此也”。“黎人之以木富,其庶几矣!”清道光绪年间,“三江买卖,不下数百万金”;

光绪年间王寨成为当时贵州省内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占清水江流域木材输出总量的50%。黎平府木材“每岁可卖二、三百万金”,可见当时林木采伐和贸易活动的繁盛。这一地区留存至今的成千上万份契约文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锦屏契约文书

利之所趋,商贾蝇集,“茅坪、王寨、卦治三处,商旅几数十万”。如果任由所谓市场“看不见的手”自我调节,其后果可想而知。

清代开辟“新疆”后,大量募征民夫疏浚清水江,以利木材排放,为木材采运贸易的繁荣创造了“硬件”条件,使一个经洞庭湖水系与全国连成一体的市场网络得以形成。

同时建立了清水江木材采运活动中首创的最为核心的一项制度,这就是在清代地方政府的强力介入下,在自发形成的规则基础上实施的“当江”制度。

即由清水江下游的今锦屏县属的卦治、王寨、茅坪(称内三江)三个村寨轮流值年‘当江’开店接待外来客商,并负责与上游山民联系木源,估着银色,保存水植,围码量木,代交税款,担任中介。

每逢子午卯酉年轮到茅坪当江,辰戍丑未年王寨当江,寅申巳亥年卦治当江,未轮到值年者,不得开行接客。卦治对岸菜园村的岩石上,就镌有嘉庆二年(1797)《奕世永遵》文:“三帮协同主家公议,此处界牌:以上永为山贩停泊木植,下河买客不得停牌。谨为永遵,不得紊占”。

之所以让茅坪、王寨、卦治轮值当江,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茅坪古镇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三寨一带处于还未被归化的“生苗”地区的边缘,是区隔“化内”“化外”的门户,又“本系黑苗同类,语言相通,性情相习”;再加上有清水江支流小江在卦治之下王寨附近汇入,而在王寨与茅坪之间又有另一条支流亮江注入清水江,这就使得三寨成为清水江下游最为便利的木材集散地。

清水江在锦屏段以上只能放小型木排,其支流都是单根流放(俗称“赶羊”),卦治以下河段水面较宽,上游将小型木排放运到这里,再扎成较大的木排往下游放运。

在“当江”的同时,三寨也承担了官府签发的夫役任务,也既是三寨在获得了“当江”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应夫”的义务。

而且官府只要管好行户就可以坐收重税,清代行户每年要交白银2000两。随着木材贸易的繁荣和当江制度的实行,地方的财富也得到了增加。当江者所得的“牙口”,加上客商食宿收入,用不了几年就腰缠万贯。茅坪、王寨等地出现了众多的商帮会馆,酒肆码头。

三门塘 图片来自网络

地属天柱县的坌处、清浪、三门塘及湖南省黔阳县属的金子、大龙、托口等清水江沿江村寨自然眼红,欲分一杯羹,多次提出讼争,甚至造成流血事件,但清地方当局一方面为了隔断苗汉直接交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范木材市场秩序严惩重判,坚持实行“当江”制度。

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长达186年的讼事一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才确立了一个内外‘三江’共同‘当江’的制度。

外三江(清浪、坌处、三门塘)不轮流当江,凭其商业信誉接纳水客(长江中下游木商)。内三江已购置泊排码头的老客户,为内江客;此外的下江各客帮均为外江客。

外江客只能进驻外三江码头,由外三江主家引进。内三江行户不得私与外江客私自开盘议价,违者,内江罚行户,外江罚客。这个共同“当江”的制度存续到民国14年(1925),锦屏县商会废除了“三江”木行及当江制度,由木业公司所取代。

清水江 图片来自网络

清水江 图片来自网络

清水江依旧静静地往东流去,延续了几百年的江面上的繁忙景象,仿佛在刹那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帆樯接踵、万商云集的热闹场面似乎也不可能再现了。只有在茅坪和三门塘老街上,还能看到不少老建筑斑驳的马头墙无言地述说昔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