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心中的归属!《这一站,贵州》星推官谈第三期《屋》观后感
上周六,贵州卫视播出大型人文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三集《屋》,带领观众领略贵州建筑的魅力。《这一站,贵州》第三集播出后,位列美兰德全国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四位,传播指数呈上升趋势。且在优酷、哔哩哔哩、腾讯网络平台播出后,都得到很好的反馈和成绩。
1月6日,贵州卫视与多彩新媒进行了内容运营合作,搭建了《这一站,贵州》省内与全国网点播专区,《这一站,贵州》节目在G+TV平台周末累计点击用户规模55万户,点击次数68万次,点播时长36万小时,节目数据排名纪录片类型第一。
《这一站,贵州》的星推官之一,贵州广播电视台主播王媛媛,作为来自甘肃敦煌的“新贵州人”,看看她对第三集《屋》有何独特见地?
“你因什么而远走他乡?又因什么而回到故乡?
《这一站 贵州》第三集 屋,也许能让你对自己的答案更加的坚定,那就是爱。
无论是广东人陈国栋对于传统木构建筑的爱,还是天津人张庆巍对于侗族鼓楼的爱,亦或是白岩村人唐文德对家人的爱,对故乡的爱都可以称之为对贵州的爱。
屋,一个可以躺下休息的地方,我们在其中安身立命。它所承载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容身,更要有精神的寄托。这些屋,依山而建,将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也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些屋,建在村寨的最中央,发挥着侗族文化载体的作用,也让侗寨的团结、兴旺在此显现与发扬。千百年来,这里的先民们就以如此智慧而和谐的方式,与大自然相亲相爱,这份友爱、平静,让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实现互动,塑造了贵州人的“贵”。
唯有变是不变的永恒,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陈国栋、张庆巍、唐文德这些平凡人将传统的传承,也看到了他们让创新更加现代,而所有的这一切坚守与努力,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在这里的屋中找到家,找到心灵的归属。
在贵州有这样一句话,苗家住山头,侗家住水头,汉家住街头,不同的居住环境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与生活习性,也造就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但无论住在何处,心安之处即是家,是人类互通的情感。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栖息地,一定有它的魅力。
来贵州吧,和我一样,这一站,贵州,来了就不想走。”
每周六21点30分《这一站,贵州》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