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遵义赤水:一根竹子挑起五大产业链
贵州坚定不移实施大生态战略,着力在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遵义赤水市竹林总面积达132.8万亩,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居全国县级行政区第一位。当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扶持、群众参与,以130多万亩竹林为基地,打造完整产业链,带动18万人增收。
只需十来刀,赤水市大同镇华平村村民王云贵就能砍倒一棵十多斤重的竹子,修枝、砍短,一颗竹子的砍伐工作就算告一段落。
赤水市大同镇华平村村民王云贵
王云贵说:“像这种竹子,我们砍8棵9棵就能够有20元的纯利润。如果是地形好一点的地方,一天能挣400元钱。”
华平村拥有竹林3万3千多亩,砍伐和运输能为村里近300户人家增加收入。
赤水市大同镇华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钟亚红
赤水市大同镇华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钟亚红说:“今年我们村预计竹原料产出2万多吨,户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
赤水市林业局竹产业发展中心郭小洪
赤水市林业局竹产业发展中心郭小洪说:“砍掉老竹会让竹林里面的新竹更快地生长,所以合理采伐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反而会让这片竹林生长得更好。”
正在操纵机器的村民叫蔡守平,是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常年从事竹子运输的产业。去年他换了一辆新车,车上的机械手臂让他搬运竹子的效率倍增。附近村寨哪里有竹子,他就去哪里,然后将竹子运到加工厂。
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蔡守平
蔡守平说:“从山上运竹子下去,一吨能挣50元钱,一个月大概能运300多吨。”
这几年,赤水市在村镇一级建设了73个切片厂,用于将竹子加工成为更小的竹片,以便由载货量超过20吨的大货车运送到附近的竹浆纸加工企业。
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熊明才
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熊明才告诉记者:“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跑十几二十车,一车运费有六七百元钱。”
赤天化纸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竹原浆纸生产企业,在企业的原材料囤积场,几乎每天都有上千吨竹片运送到这里。竹片需要堆放发酵一个月才能变成造纸的原材料。张国宏是原材料基地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现在来自本地的原材料越来越多,这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
贵州赤天化纸业副总经理张国宏
张国宏说:“地方政府给我们企业的原料竹这一块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每年的原料供应量从原来的35万吨,达到了现在的65万吨,每年节约的原料运费在1500万元以上。”
原材料有了保证,五年来,企业竹原浆纸产能从20万吨提升到了36万吨。不过,原浆纸并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再进一步加工为生活用纸。过去,需要运输到300公里以外的四川成都才能销售给下游企业。
贵州赤天化纸业销售部经理张世平
贵州赤天化纸业销售部经理张世平说:“将产品运到这么远的地方,还要保持它的市场竞争力,有时就算不赚钱,我们也要努力维护客户。”
为了解决竹原浆纸销售的问题,三年来赤水市陆续进了7家下游生产企业,离赤天化纸业不到5公里的竹运纸业便是其中一家。这两天,企业正在生产一批来自美国的价值300万元的订单。去年这里的抽纸、卷纸、餐巾纸等生活用纸销售到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世界20多个国家,去年外销额突破了1亿元。
贵州赤天化纸业销售部经理张世平
贵州竹运纸业公司行政经理张力为说:“目前公司80%的产品是走向国际市场,但我们有自己的国内市场销售渠道,一旦外贸出口受阻,也能很快将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不会影响生产。”
据估算,现在这7家下游企业满负荷运转,基本能够消化掉赤天化纸业生产出来的原浆纸。
贵州赤天化纸业销售部经理张世平
张世平表示:“现在园区企业引进以后,就近就可以把我们的产能消化掉,然后园区的企业它们也能零库存地去储备生产的原料,对双方都有利。”
下游企业生产出来的生活用纸在市场上是否受欢迎呢?记者专程到当地最大的一家超市了解销售情况。
赤水市福乐多超市红军店卖场经理王绿琳
赤水市福乐多超市红军店卖场经理王绿琳表示:“在超市本地纸卖得相当好,一是因为它便宜,二是质量相当不错,每个月都要进100件左右的货物。”
如今在赤水,一根竹子,已经衍生出了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新技术新材料五大产业链,现有竹类加工企业近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2020年,赤水竹产业产值达62亿元,带动20万人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竹产业综合收入占到GDP总量的58%以上。
赤水市林业局党组成员黄仕平
赤水市林业局党组成员黄仕平说:“今后我们发现产业上缺哪一块,我们就主动补哪一块。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更多的企业,继续延长产业链,力争将我市的竹产业打造成百亿级的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加快培育生态利用型、低碳清洁型、循环高效型、环境治理型产业,“十三五”时期绿色经济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进入“十四五”,贵州将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