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 | 地质学家丁道衡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地质学家丁道衡
包头是我国著名的重要钢铁基地,这个基地的诞生,同白云鄂博大铁矿的开发紧紧相连。而这个大铁矿的发现者,就是贵州籍地质学家丁道衡。
丁道衡(1899一1955年),字仲良,贵州省织金县人。丁道衡幼年随父宦游江西、武汉等地,在私塾课读经书诗文,受到系统严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丁道衡天资聪慧,勤奋攻读,辛亥革命后随父回到贵阳,就读于贵州省立模范中学。他中学毕业后于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后经严格甄选,升入正科地质系。读北京大学期间,值“五四”爱国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受民主进步思想影响,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民主意识。在其读书期间,家道已中落,幸获贵州省教育当局公费津贴资助,加上自己半工半读,才能顺利完成学业。1926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其以优异成绩选为该校助教,专门研究地史和古生物学。
1927年,丁道衡参加了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黄文弼、袁复礼及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时三年对我国西北广袤大地进行考察,他主要负责天山西南部的地质考察工作,并负责地矿调查和古生物研究。考察团在戈壁沙漠荒无人烟之地,历时三年,行程数万里,历尽艰辛,对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北部计四百多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较详尽的考察。考察中仅丁道衡一人就绘制了地质图一百多幅,收集地质资料三十五箱,风俗物品三箱。形成一批考察报告及论文,并取得了辉煌的考察成果。
1934年,丁道衡以教学科研的成绩获北京大学资助赴德国留学。先入柏林大学学习构造地质学,次年转入马堡大学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以优秀科研成果获博士学位。1937年底,丁道衡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回到抗日烽火弥漫的祖国,应聘为云南省建设厅技正。1939年参加“川康科学考察团”,立下在西南未开发的处女地寻找矿产的雄心壮志。他不顾川康高原山高严寒、空气稀薄,深入不毛之地进行科考。旋又应聘为武汉大学矿冶系教授,在日寇兵锋进逼情况下随校迁往四川乐山。当时条件极差,师资奇缺,矿冶系六门课程均由丁道衡一人担任,还要负责学生的实验课和野外实习,尽管他患有高血压,身体肥胖,仍坚持爬山带领学生实习,数度昏倒仍坚持不辍。1942年秋,丁道衡满怀服务桑梓的热情回到贵阳,任国立贵州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文理院院长。1946年,他与乐森璕筹建贵州大学地质系,任系主任。在常年的教学生涯中,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怎样学习,他撰文提出“学习的目的为了求得真理,谋求福利,以尽个人应尽的责任。第一,为学要立志;第二,为学要好学;第三,为学要有毅力;第四,为学要谦虚;第五,为学要有系统;第六,为学要创作”。由于其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品行优良,又在学生和同事中享有很高威信,被推选为贵州大学教授会主席。除了贵州大学繁重的教学任务外,他还兼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每年又必须到重庆讲课近两个月,其辛苦状况不难想见。
贵阳解放后,丁道衡任贵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学校行政事务。1950年,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又被委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年末,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贵州大学地质系并入重庆大学,丁道衡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同年1月,经他的老师孙云涛、杨仲康介绍,丁道衡加入九三学社,成为贵州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同年九月,他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经他的介绍,贵州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相继加入九三学社,为贵州该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1954年,他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担任了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中国地质学会重庆分会理事长等多个职务。事务繁杂,但他出于对新生人民政权的热爱,更加忘我地工作。1955年,地质部决定调丁道衡到古生物地质司工作,但丁道衡尚未赴任突患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月21日逝世,终年56岁。
作为一名地质矿物学家,丁道衡的研究成果对社会贡献是极大的。
在德国马堡大学留学期间,他在卫德青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首先,完成了一个富有科学意义的“古杯”研究。成果公布后,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古杯”大约是五亿年前古生代下部寒武纪至奥陶纪中一种常见化石,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都有发现,在奥陶纪后全部灭绝。但这一种化石的生物系统,即它在生物分类的地位上,是古生物学家争论的焦点。经过70年的研究,还未得以解决。在丁道衡取得南澳州和沙丁尼亚岛很多保存完好的“古杯”标本后,经过独自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一种四射海绵针骨,这一发现证明了所有“古杯”绝不是珊瑚而肯定是矽质海绵亚纲下的一个超科。他定名为“古杯超科”,并根据研究结果,写出《古杯的订正》一文,在德国《矿物、地质、古生物年鉴》上发表,立即引发古生物学界广泛关注,解决了古生物学界数十年来未解决的问题。他完成以上著名论文外,还著有《关于波哈特贝与鹗头贝的内部构造》《方锥珊瑚研究》《十字珊瑚构造之意义》等论文,体现了他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丁道衡对中国经济社会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发现了白云鄂博大铁矿。
他在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期间,曾多次深入内蒙古、绥远腹地。考察返回北平后,他发表了《新疆矿产志略》《蒙新探险生涯》等多篇论文和考察报告。在《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中,认定白云鄂博是一个蕴藏丰富而极具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并明确阐述了这个大矿的位置、藏量及开采前景。这在中国这个铁矿相对缺乏的国度无疑是重大信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他还设想将铁路附近的大青山煤田与之相连,使煤铁集中于一地,并在包头建一个钢铁基地。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包头钢铁基地的建设无疑是重大贡献。
1987年,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隆重举行发现主体矿体六十周年庆典,在矿区中心塑立起一座丁道衡的雕像,表达了人们对为祖国钢铁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丁道衡永远的纪念。
参考文献:
1、乐森璕:《悼地质学家丁道衡》,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科学通报》1955年第5期。
2、张燕青:《丁道衡:白云鄂博的发现者》,载《包头日报》2017年4月18日。
3、《中国科学家典》,山东科学出版社,1985年。
4、何静梧:《白云鄂博的发现者丁道衡》,载《贵阳历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5.、杜松竹:《白云鄂博大铁矿的发现者丁道衡》,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46辑,1995年。
6、《贵州大学校史》,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