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蔗香镇:红水河畔盛开“幸福花”
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这里有诗和远方就在脚下的浪漫。地处红水河畔的望谟县蔗香镇被誉为“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素有“黔桂锁钥、山水港城”的美称,境内群山环抱,绿水环绕,生态美景扑面而来,大自然用一份特有的偏爱,描绘了一幅秀美的乡村山水画。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这里的人世代在此生息,生态已经成为蔗香当今发展的最大优势。
俯瞰蔗香村
走进蔗香镇蔗香村,只见碧空如缎,水面澄澈,景色静谧秀美,青山绿水之间,一幢幢布依民居错落有致,站在岸边,清风从四面八方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现在的农村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差,我们老年人有时间就聊聊天、跳跳舞,年轻人也开上了小车,你们说这生活不就是小康生活吗?多好!”蔗香镇蔗香村民甘朝丰喜滋滋地说。
时间倒回十几年前,随着城镇化推进,蔗香镇河水乱排、河湖“四乱”、电鱼、炸鱼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河湖脏乱、河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没有好的生态,何来高质量发展。为保住一江清水,蔗香镇下定决心和力气开始全面恢复和保护生态。“我们主要是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积极探索河湖管理新模式,成立了蔗香镇巡河护水服务队,每月定期对水面卫生环境进行维护和清洁。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水质监测,联合渔政和海事部门开展水上巡查活动,打击电鱼、炸鱼等违法行为。”蔗香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王军说,在禁渔期间,加大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将护水爱河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向群众积极地宣传环保相关知识,激发群众保护河流环境的积极性。
生态要保护,老百姓也要生存发展,靠什么?躲藏在群山之间的蔗香镇,除了山,就是水,村民世代靠打鱼为生。自2017年望谟县对蔗香镇辖区内160多万平米的养鱼网箱进行拆除后,230户渔民转产上岸。渔民上岸了,“退得了、稳得住、能致富”是关键,村民们急需寻找出路。
蔗香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岑道思说:“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靠打鱼为生,突然不能进行网箱养鱼了,我们的生活突然找不到方向,感到很迷茫。”
凡是退捕上岸的渔民国家都会给予一定的补贴,2017年,岑道思便利用这笔钱开始了他的产业发展之路。蔗香镇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雨水丰沛,夏长冬短,具备良好的光热条件,符合热带水果喜光、耐高温、不耐寒的生长习性,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果实香甜,是发展热带水果种植的不二之选。岑道思从芒果上发现了一丝商机。
看着茁壮成长的芒果树,岑道思积极动员全村一起种植,有的村民开始上山试种,还有一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觉得芒果要3至5年才能挂果,这期间没有收入,不划算。
2020年,蔗香村的芒果迎来了挂果期,村民初尝芒果种植的“甜头”后,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芒果种植的队伍里,芒果逐渐成为蔗香村的特色产业。“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其间,蔗香镇也开始尝试发展青柠檬、火龙果等特色产业,并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产业之花遍地开。如今,蔗香镇的芒果、青柠檬、火龙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挂满枝头的芒果
蔗香镇副镇长韦羽说:“全镇目前已种植芒果17800亩、柠檬4600亩、火龙果4800亩,带动1300多户群众增收,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乡村要振兴,光靠种植业还不够,产业兴旺的路要走得更宽更稳,势必要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蔗香镇积极结合码头区位优势,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农业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2019年,该镇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招牌让“上岸”的渔民端稳了旅游饭碗,红水河源头的潺潺清水改变了蔗香人世代靠打鱼养鱼为生的发展困境。
蔗香镇副镇长韦羽说:“蔗香镇围绕‘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聚焦农旅融合,持续壮大青柠檬、芒果、火龙果等支柱产业,发展农旅观光和果园采摘,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二是聚焦水上经济,完善垂钓设施和配套服务,办好野钓大赛,保护好渔业资源,让蔗香成为野钓天堂;三是聚焦文旅融合,擦亮‘三月三’民族文化节、中共黔桂边委等文化名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把更多群众组织起来,增强群众参与感和幸福感。”
山上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山下发展生态旅游业,蔗香镇形成了“山上山下一体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实现了山上山下相融合,村民们也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红利。口袋富足、生活质量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改变。在安居乐业的家园里,不再困于生存的村民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蔗香村民王婷高兴地说:“我们蔗香村民大多都能歌善舞,一到节假日,大家就会自发组织歌舞表演,现在生活好了,大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娱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目前,南北盘江——红水河三级航道和红水河龙滩10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和望谟港等重点工程,均已纳入《贵州省“十四五”水路交通发展规划》。蔗香正快速成为珠江流域西南出海水运通道上贵州南下两广水路的咽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