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贵州丨中国人吃素没障碍,也许是因为我们天生擅长烹饪

撰文:周之江 | 2025-10-18 09:54

最近读到一本还蛮有趣的书,题为《食肉简史》,但作者玛尔塔•萨拉斯卡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素食主义者。在她看来,肉食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如果不能大量地减少肉类消费,人类就更有可能面临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等问题。是时候从以肉类为基础的饮食,转向以蔬菜、谷物、水果和豆类为基础的饮食了。

《食肉简史》还讲到,十九世纪中叶,在英国和美国,都曾经出现过一阵素食潮流。可惜的是,轰轰烈烈却没能持久。萨拉斯卡素食运动的无恙而终有自己的解释。其中一个原因是,如果“水果和淀粉”听起来不太诱人,那是因为它们本身就不好吃。

简而言之,素食是糟糕的——清淡、过度烹饪、没有调味。

根据《食肉简史》里的说法,西方文化崇尚肉食,除了物产的原因外,也跟食肉是富人和强者的象征这一传统有关。

我倒觉得,无论从古来的饮食习惯,还是文化认同来说,中国人接受更多一点的素食并不难做到。更何况,中国人天生擅长烹饪,就算是素食,也能变着法地做出好滋味来,绝不可能出现因为不好吃而放弃的荒唐事情。

比如,我就有几位朋友,在水东路开了一家纯素食的餐厅,食材新鲜,烹饪得也很精致。偶尔去过一两回,还有个我自己很喜欢的点是,不用喝酒,而且环境颇为素雅,特别适合三五好友闲聊。上的是位菜,时间本身就拖得有点长,得是合拍投缘的朋友,才可以拉到一起小聚。

再加上我们都是中年人了,时不时清理一下肠胃,也不是坏事。

我还有个看法,不管怎么样,多吃蔬菜,总归有利于健康,就好比多睡一会觉,也有助于身体一样。所谓山珍海味谁也抗不住天天吃,反倒是粗茶淡饭不易厌倦,道理也许就在于这里。

记得以前写过,我不反对素食,但是害怕那种特别极端的素食爱好者。他们鄙视我们这些吃肉的人,一会说养牛造成了多少温室气体排放,一会说养鸡场多么的不人道。要是跟这样的朋友同台吃饭,真叫人如坐针毡。

你懂的,有那种道德上的压迫感。

我很尊敬丰子恺先生,对于素食,就很有些非常通达而清醒的意见。在他看来,并不见得一定就得把吃肉和食素两者对立起来,彼此尊重,各自理解,相安无事,大概是更值得欣赏和主张的态度。

丰子恺先生在《素食以后》一文里说,世间素食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他选择素食,是出于主动。除了小时候吃过些火腿以外,一辈子不沾染新鲜肉类,甚至吃下去还会导致呕吐,甚至他的儿女中,也有两人在生理上不能接受肉类食物。

到了三十岁以后,丰子恺因为学佛的关系,便连一切的荤腥都不再吃。但也不是完全不沾肉食,他自己也讲过,肉类绝对不能吃,但不得已时,吃些鱼也无妨。

不管是出于生理上的原因,还是信仰驱使,都比较容易理解。但丰先生又讲到,还有所谓“被动的素食”,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所谓“营业僧的吃素”,换句话说,就是指那些不是主动出家的和尚,既然选择了以此为业,也就只能被迫吃素了。

后两种里面,一种属于特殊时期的吃素,比如父母去世,子女在头七乃至七七四十九天里都吃素。最后一种是穷人的吃素。那就真是出于无可奈何了,有饭吃就已经感激不尽,哪里还能谈得上其他的奢望,丰子恺感叹说,“是穷困强迫他们的素食的”。

丰子恺先生进一步说,自己并不劝大家去吃素。在写这篇文章的1934年前后,天灾人祸交作,城市的富人为大旱断屠而素食,乡村的穷人为无钱买肉而素食。从前三餐吃肉的人现在只得吃青菜,豆腐了。城乡各处盛行素食,虽然对于吃素的丰子恺来说是“吾道不孤”,然而他明确表示,这不是自己所盼望的。

单是读这一段文字,就不能不佩服丰子恺先生,确实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而且还颇为通达。他在讲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变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强加于人,在我看来,倒还真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