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出版发行40周年阅读分享活动
7月31日,中国知青文学经典之作《蹉跎岁月》发行40周年纪念活动在惠水县叶辛好花红书院举办。活动邀请到《蹉跎岁月》作者叶辛、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鼓扬镇三台村驻村干部刘松松和贵州人和致远数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江南,与到场读者们一同分享了《蹉跎岁月》阅读感想。
1949年出生的著名作家叶辛与读者分享了《蹉跎岁月》的创作过程,他谈到,文学让人永葆青春,与时代同行是作家的担当,多年来感受到时代给予的馈赠,他也希望用文字把这些传递给更多读者,滋养贵州美丽乡村,让年轻一代珍惜当下生活。
一路与祖国同行,叶辛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轨迹紧密交织——40多年来笔耕不辍,他出版了《蹉跎岁月》《上海传》《上海·恋》等几十部作品,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热播后,曾引起全国轰动。
如何讲述时代故事,写出不一样的贵州?在叶辛看来,“知青岁月让我拥有了两副眼光,一是上海人看农村的视角,一是乡下人看城市的视角。在创作过程中,这两副眼光可以随不同人物角色来切换,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强烈反差。当两种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有故事可写,这对创作来讲弥足珍贵。”
他从自身坚持手写小说讲起,到如今70岁也坚持每天手写小说内容,习惯每天给自己制定小目标。并教导在座的家长读者们,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玩”,要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大自然,去学会描写大自然。希望孩子从阅读中吸取内容以及获得学习成果。
叶辛回忆起在贵州省修文县砂锅寨插队生活期间的种种轶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故地重游,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传统的风土人情与古镇景致,如今焕发新生,让他感慨良多。
“这些年,贵州发生了巨变,不仅景观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乡村要靠什么让人记得住乡愁?”在叶辛看来,乡愁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人们对土地、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情感,文学表达、文化元素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作品能让社会变得温暖,文学始终是人可以安放心灵乡愁的“家乡”。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鼓扬镇三台村驻村干部刘松松重点结合《蹉跎岁月》一书,讲述了他与三台村的阅读故事,他用自己先读,先理解,先吸收书本内容再进行讲述传达的方式给三台村的村民们在农家书屋先后进行书本《走向乡村振兴》、《箐口之变》以及一些关于乡村文明案例等书籍分享与讲述。
在两位嘉宾分享后,特邀串讲人江南介绍到:我们阅读分享的场所正是贵州首个以叶辛名字命名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公共文化五大惠民工程之一,是全民阅读在农村的主阵地、大平台。农家书屋扎根乡村,服务农民。农家书屋必须姓“农”。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阅读活动,对于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助力全省乡村振兴有着特殊的意义。
到场参与活动的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也给在座的读者们分享了参加本次活动的心得。她说,一是感谢80年代,一个见证了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年代值得我们进行回望。二是感恩叶辛老师对我们贵州深深的眷恋。知青文学对于文坛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本《蹉跎岁月》让我们回望民族对于那个时代的认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阅读的力量是什么?是书写下时代故事,引领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活动最后,全场读者们合唱了电视剧版《蹉跎岁月》主题曲《一支难忘的歌》,以此纪念那段难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