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吃“饼”度中秋!孔学堂中秋节活动,了解不知道的中秋知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月亮就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以至于有万千首关于月的诗句。
10月1日,正值中秋佳节,“我们的节日•中秋”传统文化活动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到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龚德全教授;贵州广播电视台资深编导刘仁涛老师。活动以“千门笑语月圆时”为主题,以游园的形式烘托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美好寓意,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活动中,龚德全教授主要讲述了中秋节俗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意涵,他说,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农历将一年分为四季,其中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是秋季的中间月,而八月十五又是整个秋季的中心,因此称之为“中秋”,又名秋节、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周礼》,最初仅意指时间、区分时节。而作为节日的中秋起源,学界普遍认为是在古代秋分祭月礼俗基础上形成的。
活动中,龚德全教授主要讲述了中秋节俗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意涵,他说,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农历将一年分为四季,其中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是秋季的中间月,而八月十五又是整个秋季的中心,因此称之为“中秋”,又名秋节、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周礼》,最初仅意指时间、区分时节。而作为节日的中秋起源,学界普遍认为是在古代秋分祭月礼俗基础上形成的。
活动现场,根据中秋节特色习俗文化,特别设置了“猜灯谜”“做月饼”“画团扇”“饮桂花茶”等互动体验点。走过长廊可以看到,走廊上已经挂起了很多条灯谜,中秋佳节当天,除了吃月饼外,猜灯谜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贵阳灯谜协会会员,首届贵阳灯谜协会副秘书长,全国知名老谜人钱忠仁老师现场介绍了中国灯谜文化。
“春雨绵绵妻独宿”“杨时之举得以效法”……,钱忠仁老师现场讲解了多条灯谜,他表示,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很多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
除了灯谜文化,月饼文化一直是中秋传统节日的标志性文化体现。月饼小小一颗,制作起来却不简单。活动现场,有17年月饼制作经验的崔师傅现场讲解了制作月饼的主要步骤。龚德全教授、刘仁涛老师两位嘉宾对中国不同地域“月饼文化”差异展开讨论。
龚德全教授表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不同地域的月饼由于选取不同的原料,经过不同的工艺,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风格。例如滇式月饼主要在云南、贵州一带,其最大特点是馅料中加入了火腿,口味咸甜适中;而广式月饼色泽金黄、图案印花精美,口感松软细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尽管月饼流派不同,但其团圆、亲情的寓意是相同的,月饼不仅是一款糕点,更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家人团圆的象征。
象征圆满之意的,不止月饼,还有团扇。活动最后,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查晓老师为大家讲解和示范团扇画法。同时,中秋也是桂花盛开的时节,高级茶艺师梁江蕊现场冲泡桂花茶,一杯桂花茶,唤起家乡的味道。不论是桂花酒还是桂花茶,芳香馥郁的桂花为这个传统的节日增添了一抹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