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安龙县免底村:文化润心田 产业富民生

安龙县融媒体中心 | 2025-04-11 09:26

黔西南州安龙县洒雨镇免底村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该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庄“颜值”,留住浓浓乡愁。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群众致富增收。

相传,免底村形成村落始于清嘉庆年间,由黑苗人从黔东南迁徙至此,初到此地时人口较少,主要居住在村北面的山梁上,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增长,部分人口逐步迁往南部低海拔区域居住,苗语称“免底”,意为“位置较低的窝凼”,免底村也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目前,村里主要居住有苗、布依、汉等民族,其中苗族约占总人口的60%。2020年9月,免底村被命名为第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近年来,该村持续深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2023年争取到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620万元支持,对民族特色建筑进行提升改造,对庭院、村寨人居环境卫生进行整治,以及建设民族团结食堂、修缮免底学堂等。经过不断建设发展,免底村环境更美、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民族文化韵味愈发浓厚,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免底村村民潘仕益说:“现在村子变得更好更美,感觉更加舒适自在,很满意。”

免底村人文底蕴厚重,现仍存一处可追溯到清末时期的文化遗迹——免底学堂。据村民世代相传,该学堂原为一私人学馆,名为免底学馆,教授水平一般,建馆后成效平平,名声不大。后来学馆来了周、廖、安、湖四位先生。四位先生学识渊博、武术精湛,用心教授所学之长,逐渐得到当地人认可,周边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教,免底学馆由此更名为免底学堂。据村中年长者回忆,学堂鼎盛时期学生约300余人。立足这一资源条件,免底村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对学堂进行修缮保护,完善有关配套设施,现在该学堂已成为当地一处青少年教育基地。“对免底学堂进行修缮,充分发挥它的教育阵地作用,让学生感受以前的教室和学习氛围,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免底村治保主任娄应珊说。

免底村地势相对平缓,两条河流穿村而过,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丰富,为发展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村民蔡正伦种植有奶白、黄金叶、龙井等品种茶叶30多亩,虽然种植时间不长未到丰产期,但经济效益已逐步显现。“种有30多亩茶叶,可采摘茶青600至700斤,毛收入在5至6万元。”蔡正伦高兴地算着经济账。

目前,免底村共种植茶叶600多亩、生姜200多亩、辣椒100多亩。产业的向好发展,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就近就业增收的机会。免底村村民蔡先健说:“现在到处都是茶山,采茶的人也多,一天能收入100多元,在这里采茶照顾家里老人很方便。”

下一步,免底村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持续做好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文章,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幸福乡村。“未来的发展主要是搞好群众的产业,把村里面的集体经济搞起来,带领群众一起发展,一起致富。同时举行一些活动,把文化传承下去,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免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骆弟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