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 神秘的台江苗族“二月二”敬桥节
这是一个神秘的节日,农历“二月二”敬桥节,是台江县苗族村寨一年一度的传统习俗,也称祭桥节,在台江县甚至黔东南许多苗族地区是比较隆重的节日祭祀活动。
对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来说,企盼“人丁兴旺、种族延续”是“人”的“再生产”的最终目的。苗族也一样认为,“桥”是“接引”那些欲“投胎转世”的“灵魂”们“转世”的最佳“通道”,也是实现“人丁兴旺、种族延续”目标的最现实的“桥梁”。在苗族看来,每年“龙抬头,万物醒”,“转世投胎”的“灵魂”也开始“寻找出路”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艰子的人家要架设“接引”的“桥”以“引进人才”,因此,台江苗族“架桥”多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
苗族不仅重视“架桥”,而且对那些祖先早已架设并已经“引进”许多“人才”的“桥”也“顶礼膜拜”,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都要到“桥”上祭祀,“酬谢”这“接引”来许多人的“桥”,久而久之形成了“二月二”敬桥节。
台江是黔东南苗族人口比例最高、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类型最为齐全、歌舞技艺最为精湛、服饰色彩最为靓丽精美、“桥文化”最为丰富的县份之一,北部清水江畔施洞地区是历史上著名水陆码头和集镇,其“桥文化”更多体现出文化融合的色彩;县城台拱以及南宫等乡镇属于雷公山腹地,苗族“桥文化”更多地体现出“纯苗”的神韵。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二月二”敬桥节产生于具体年代的历史无法考证,但从《苗族古歌》和苗族的“桥文化”的特征来看,“二月二”敬桥节和苗族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苗族不仅重视“架桥”,而且对那些祖先早已架设并已经“引进”许多“人才”的“桥”也“顶礼膜拜”,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都要到“桥”上祭祀,“酬谢”这“接引”来许多人的“桥”,久而久之形成了这一传统习俗。
台江苗族“二月二”敬桥节的“节日礼仪”活动,主要“酬神、娱神”仪式有三:一是用公鸡一只、一篮五彩糯米饭、数斤米酒、三条煮熟的鲤鱼由巫师做巫事“敬桥”;二是对桥进行修葺或装饰;三是“煮红蛋”。红蛋不仅给“桥”敬供,也给自家的小孩派发,还要给路过的路人赠送。敬桥的时候,将准备好的肉、蛋、酒、糯米或糯米粑粑去桥头敬供,烧香烧纸,喝酒吃肉,凡是遇到路人或者别的敬桥队伍,都放下酒肉摆在地上,喝个半斤八两,才去敬下一座桥。
桥有集体桥,家族桥,私家桥,所以在苗家人在敬桥活动中,有不同的组织方式,有些是集体统一敬“公桥”,有些是家族组队敬“族桥”,还有的是自己敬“家桥”。在以“娱人”为主要目的“集会活动”中,有斗牛、赛马、跳芦笙、踩铜鼓和游方等活动。就台江来说,集体敬桥最隆重的就是反排、红阳、登鲁等村寨,因为在这些村寨里,敬桥节是排在所有传统节日的首位。
从形式上看,敬桥节是为“利己”而举行的节日活动,具有“主观利己”的动机,但在客观实际上,经常修葺和保护交通要道上的桥梁,确实为路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达到“客观利他”的实际效果。
苗族敬桥节于2009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敬桥节是台江苗族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台江苗族模塑民族心理的最佳平台。在节日里,苗族的祭祀文化、礼仪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通过祭祀文化、礼仪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的充分展示,年轻一代从中得到有效的熏陶和洗礼,使苗族的祭祀文化、礼仪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得到有效的延续和传承,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民族心理得到有效的模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