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优秀事迹展】雷阳:教书育人,乐在其中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 2023-07-07 17:04

雷阳,女,1969年10月出生,民盟盟员,教授,1991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教学工作32年,现任食品与药品系主任。

作为食品与药品系的带头人,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我牢记自己的使命与承诺,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和服务“三农”的工作。

不忘初心  教书育人乐在其中

大学之责,重在教书育人;育人之所,首推三尺讲坛;最大师德,乃是把课上好。作为一名教师,从教30年,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再忙也要上讲台,是我数十年坚守的原则。虽然课程已经讲授几十遍,但对于教学工作,永远没有一丝懈怠,不论多忙,我没有哪一节课不是精心准备的,没有哪一次作业不是认真批改的。如果感到一节课没讲好,离开教室的脚步都不会轻松,更别说安稳入眠。敬畏课堂、热爱学生,是我教学生涯中不变的信仰,只要进入教室、登上讲台,即使再疲再累都仪态大方,始终用饱满的精神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吸引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我始终坚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平等竞争环境和自由发展空间,学生一个个成长起来为社会创造价值,于我而言便是最大的安慰。

我坚守懂教育、爱学校、爱学生职业理念,将学生视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用爱心给学生撑起一片蔚然的蓝天。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否,班委会、团支部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学生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学生经济上是否需要帮助,我事必躬亲。但凡发现学生中出现一点不文明的行为或者有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我都认真对待,通过耐心细致地谈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不论多晚、不论是否节假日,我都会及时回复学生的短信、电话及邮件,学生们亲切地称我为“雷妈”,我也对此也乐此不疲。2022年,我系两个学生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珠宝玉石鉴定两个赛项获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资格,学生到检测机构备赛期间,为了学生的疫情防控与安全管理,同时也为了节约经费,5个参赛学生在我家里住了1个多月,最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摘得全国二等奖的桂冠。

2018年,食品与药品系大二的学生林丹因其抚养人去世,失去了生活来源,准备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我和原招就处处长肖连军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帮助林丹找了一个勤工助学的岗位,并且我俩每人拿出了1000元交给林丹做生活费,为了不给孩子增加思想负担,还请班主任帮忙隐瞒说是企业赞助的,2019年林丹顺利完成了学校的学习,在赴企业顶岗实习前,班主任将实情告诉了林丹,她泪流满面的向我和肖连军老师深深的鞠躬,表示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以坚强生活,努力工作来回报老师、回报社会,像老师一样做一个温暖而善良的人。2021年,在唐人神集团担任质检工作人员的林丹联系我,告诉我现在她每个月有六、七千的工资,每个月还能给奶奶和弟弟寄生活费,想偿还我和肖连军老师资助她学习的费用,最终我们还是没有收下这笔钱,看到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便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在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也始终坚持学术研究。近年来,我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地方标准9项;出编著作1部;主编、参编教材5部;在《中国食品添加剂》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厅局级课题多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个;指导学生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农产品安全检测赛项获三等奖。

站在讲台上是我最大的快乐,看见学生微笑是我最大的满足,孩子们成功是我最大的成就。

牢记使命   服务三农痴情不改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了多少真情”。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我认为双脚接通“地气”,工作才有“底气”,我践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心愿,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自2007年起,为了保护和发展原生稻——黎平香禾糯,我经常利用假期、节假日到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开展实践活动,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黄岗村成立黎平香禾糯协会;并且我为黎平香禾糯制订的地方标准也在2008年通过了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发布,2008年底,在我的帮助下黎平香禾糯获得了有机食品证书;2009年,我为黎平香禾糯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经过4年多的努力,黎平香禾糯的产量从350斤每亩提高到了650斤每亩,市场价从2.0元每斤涨到了15元每斤,黎平香禾糯从“藏在深闺无人知”成了市场上灼手可热的抢手货。为了延伸黎平香禾糯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2016年,我又申请了贵州省“万名专家服务基层”项目,并且现场指导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黎平香禾糯“稻鱼鸭共生系统红心咸鸭蛋的标准化加工”。

2017年,我再次申请作为农业辅导员到黎平县双江乡扶贫,带上生活用具和工作设备,在村民家安营扎寨,头戴草帽,卷着裤腿,顶着烈日每天行走在田野山间,用脚步丈量贫困村的土地,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群众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召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老党员代表、贫困户代表就本地优势资源、脱贫制约因素及潜在发展产业等方面共同探讨产业扶贫路子;根据农民对不同技术的需求,多次聘请专家去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在此期间,自费4542.00元为只有两个老师,44名留守儿童的岑和村小学的每个孩子都购买了一套文具用品,让他们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跳舞、唱歌、画画、习字等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

2019年,我投入到了全省15个深度贫困县生态鸡养殖技术服务工作中。作为一名学食品专业出身的教师,为了带好队,我开始钻研养鸡技术,从研究鸡肉味道转为学习观察鸡粪状态。有一次去从江天鹅山林下养鸡场,我一进场就盯着地上的鸡粪看,发现地上的鸡粪状态异常,我瞬间就联想到书上的介绍的球虫病症状,立马打电话联系学兽医的老师咨询,确诊开出处方,一周后,我再打电话回访养殖场,出现相同症状的鸡全好了。我带领团队创作绘制的《贵州省生态鸡养殖技术手册》(连环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得到了省领导赞赏,省委秘书长批示:“要迅速编写至各县 ,用以指导养鸡实践”。

担当作为   奉献千秋唯觉少

作为食品与药品系的系主任,我深知自己肩上的工作分量和师生的期盼。几年来,我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投身学院发展,把一腔热情倾注于挚爱的职教事业。全身心地扑到教育工作中,在争取项目、拟定计划、培训教师、添置设施、建设校园、招生宣传、落实就业等方面殚精竭虑。

每年招生季,我都组织教师根据本系的专业特色,精心设计制作了招生宣传画册,亲自撰写招生宣传方案,全方位展示我系的文化、实力,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了学校;录取名单出来后,我系每年坚持面向即将到来的新生开展“最美萌新”评比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使新同学在活动中找到了自我满足感,体会到更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提高了生源质量,对建立优秀生源基地、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提高报到率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连续7年,食药系的报到率都在87%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升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我在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优化专业设置、推进课程开发、完善科研机制、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和老师们多次到就业单位和企业进行调研,一起就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团队、教学过程、行业合作与指导等方面不断探讨,出主意、想办法,在招生和就业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由于新校区的建设,学院经费紧张,面对学院的发展困境,我带领专业团队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熬更守夜撰写项目申报材料,申请省长基金、亚行贷款等多个项目、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多方筹集资金,建成肉制品加工车间、果蔬饮料加工车间、焙烘车间、果酒果醋加工车间、食品理化检测实验室、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文化药园实训基地等56间实验室,使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师成长的速度。

我还着力在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组织本系各部门一起研究、制定完善了6个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本系教职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做到对事不对人,干事靠制度。全系上下呈现出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可喜局面,各项事业稳步上台阶,本系在校生规模从2016年的23人,达到了目前的2300余人。

面对学院每一个重要任务,我都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迎接新任务、新挑战。2020年底,学院申报高水平专水产教融合基地项目和双高建设项目,秉持挑战自我理念,主动撰写申报的答辩陈述稿,制作答辩PPT;2021年底,学院申报双高建设院校,我再次主动承担工作任务,撰写了申报的答辩陈述稿,制作了高质量的答辩PPT,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及双高校申报成功,我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奉献了个人力量。

因信仰而执著,因热爱而眷恋,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悉心付出,对教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成果的背后是躬耕课堂,刻苦钻研,坚持朴实善良、淡泊名利的个人品质,实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价值;我是一名三农工作者,带着责任和感情,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走进山区、为精准扶贫问诊把脉、出谋划策,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为贵州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活力;同时,我作为民盟一员,其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为民盟赢得了荣誉,为广大盟员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