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说夜郎丨保四方清吉,佑一寨平安,探探贵州的几只蚣蝮

撰文:龙虎 | 2021-11-02 10:5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张僧繇(yáo),苏州人,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三个朝代——梁朝(502-557年)大臣,著名画家。梁武帝崇信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张僧繇画壁,其吸收外来凹凸立体的画风,自成样式,业界称为“张家样”。张僧繇擅长花鸟、走兽、山水,特别是佛像、龙、鹰等,据说其在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众人不解,其云:“点之即飞”,此即成语“画龙点睛”来源。张僧繇代表作《雪山红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境界深奇,群山间白雪皑皑,绿叶红树交相辉映,山斋一人凭栏而坐。画面下方绘制有三孔溪桥小景,桥上两人一红一白,行色匆匆。乾隆皇帝御题:“青女遗素英,少男皴(cūn)粉白。依然五大夫,须发转寒碧。丹枫未落尽,临风鸣瑟瑟。坠粘文石凹,似点寿阳额。断桥驴背人,仿佛孤山客”。仔细观察,石桥拱券上非常清晰地雕刻有两个“兽首”。现在问题来了,大师画笔下的“兽首”是何物呢?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盛行“龙生九子,各有所好”的说法,按明孝宗礼部尚书李东阳《怀麓堂集》记载,此物为第一子,称为“趴蝮(bā xià)”。按研究动物纹像的学者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为第五子,称为“饕餮(tāo tiè)”。按独步明代文坛杨慎的《升庵外集》记载,为第六子,称为“蚣蝮(gōng fù)”。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以杨慎的说法流传最广和最具代表性,故多采用其称。龙生第六子蚣蝮的外形,头部像龙似狮,顶有犄角,周身覆鳞。其性好水,故立桥所,经常装饰在桥头、桥礅、拱券、桥脚等位置,具有镇水消灾、防洪排涝的功能,因此习惯称之“镇水兽”“避水兽”“息水兽”等。同时,民间认为蚣蝮能够调节水量,“少能载船,多不淹禾”,还有保佑四方平安的寓意。

兴义永康桥

贵州尽管山水秀丽,古桥众多,但蚣蝮似乎也不多见。位于兴义市乌沙镇岔江村的永康桥,1918年由黔省游击军总司令刘显潜动用五万大洋的军费倡修,两年后建成。该桥依山傍水,为三孔石拱桥,气势宏伟,横跨云贵两省的江底界河。体量巨大,通长67.7米,桥面宽6.7米,桥高21米,中孔净跨25米。中孔拱券正上方中心位置,就浮雕有蚣蝮。和大部分地区的表现形式一样,只雕刻出蚣蝮头部,龙头形,貌凶面恶,目光犀利,犄角强健遒劲,须毛张扬有力。此桥高浮雕蚣蝮一对,分别位于桥面临江两侧。因贴伏在拱券之上,站在桥面无法看见,故而极少有人注意。

兴义永康桥中孔拱券浮雕蚣蝮

当然,也有比较显眼的。位于正安县流渡镇新桥村跨毛组的风雨桥,始建年代不详,初为油渠沟河两岸便桥,清道光间改建,后被洪水冲毁。民国年间复修后,又遭焚毁。1953年重建,保存至今。此桥原名四会桥,当地群众则习惯称为凉桥。桥为石木结构,桥面为木板铺就,其上建有八列四柱结构的悬山顶桥屋七间,通长20米,宽4米,高5米。桥面主通道两侧,贯以粗木为凳,可供行人憩坐。外侧再置米许高的直棂桥栏。桥基为两台一墩二孔式,正中桥墩三角迎水面上,石雕一只巨大的蚣蝮,其头高昂,酷似龙头。全长1.9米,后部宽1.65米。嘴大张,伸出桥墩之外。眼鼓突,炯炯有神。犄角长达米许,牙长0.18米,锋芒逼人。蚣蝮头额正中阳刻“王”字,形态雄猛生动。口内含珠,珠径约0.5米。珠上浅浮雕五个圆圈,正中圈内刻道教云纹图案,周围四个圈内分别剔地阳刻“四方清吉”四字,意“保四方清吉,佑一寨平安”。显而易见,这只镇水的蚣蝮完全就是按龙头的形象制作的。同时,将蚣蝮雕凿在桥墩迎水面上,可以作为预警参照。雨水季节,河水一旦升淹到蚣蝮位置,出现“龙漱口”的异象,村民们就必须做好防灾撤离的准备了。

正安县流渡镇油渠沟风雨桥桥墩上的蚣蝮

除了古桥,在古代寺庙、祭坛等其他一些公共建筑上,也偶尔能够看见蚣蝮的身影,多用在有高差的石台阶附近,作为排水口的雕刻装饰。普安县三板桥镇九峰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玄天观。在两厢之间的天井石阶梯正中,有泉井一口,其上方就雕刻有一只蚣蝮,其状亦为龙头,怒目圆睁,方海阔口,长舌明显是作为吐水之用,这大概就是今天“水龙头”名称的由来吧。回到《雪山红树图》石桥上的“兽首”,尽管很早就有“禹王治水,伏九龙,命各司其事,洪水熄”的说法,但“龙生九子”是明代才提出并盛行的。据此,这幅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山红树图》,画幅右侧尽管有“僧繇”两字落款,但极有可能是晚明时期的某位画家,仿南朝张僧繇画风而作。

普安县三板桥镇九峰寺天井蚣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