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 悦读 | “雅轩,你来了呀!”
最近,一位《夜读》读者跟小编分享了她在安宁病房当志愿者的经历。
她说,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如果在走之前,能与这个世界更温暖地连接在一起,那么这件事就值得有人去做。
通过自己对临终患者的观察,她还分享了一个感悟:比起告诉患者你有多舍不得他,他更渴望知道的是,即使他走了,你也会好好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读者的讲述。
我叫汪雅轩,是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和同龄人相比,我不算优秀,但我也有特别的地方,我很擅长努力,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2023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我成为了一名安宁疗护志愿者。
第一次了解安宁疗护,是通过我们市中心医院的宣传视频,里面提到一个观念,关于死亡,我们可以被告知、可以平静谈论、可以不发生在ICU,也可以寻求最无痛的处理方法。当时给我很大的触动,因为在我之前的认知里,死亡是难以宣之于口的,忌讳讨论,但大家又常常因对它的未知而陷入无助。
所以今年9月,当看到医院发布招募志愿者信息时,我立即提交了申请,想了解什么是临终关怀,也想力所能及做点事情。
因为医院的安宁病房刚刚成立,选择安宁疗护的病人并不多,志愿者也只有我一个人。患者也不都是进入生命末期的老人,也有需要长期医疗专业护理的老人、部分需要协助的老人。
第一次进病房,有点紧张,大部分患者和家属看起来都比较平静,可是平静的背后,你又能感到某种不发声的悲伤,会不自觉地难过。走了好几个病房,只有张奶奶看到我的时候,露出了笑脸,她只比我的奶奶大两岁,我们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子女工作繁忙,她选择在这里陪护老伴儿凌爷爷。爷爷是癌症晚期患者,当时已处于不能说话,也不能正常进食的阶段,每天都要靠针管注射营养液。一开始,他对我很抵触,张奶奶就跟他说,“这是雅轩,像自己家的孙女,小孙女陪你一会有什么关系呢?”说了许久,爷爷才同意。
癌症最难熬的就是癌痛,爷爷总是打手势告诉我们他哪里很痛,很多时候打了止痛棒效果也不明显。他就躺在病床上,目光怔怔地看着窗外。医院的窗户都是固定的,不能开很大,但爷爷侧头看着天空的时候,情绪就会缓和不少。
发现这点后,我每天都陪他在窗边坐会儿,看看天空,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俩晒着太阳,能看一中午的蓝天白云。忘记在哪本书里读过,人们会因为某种情感,或回忆,或孤独,或者思念过去的某一刻,而抬头看向天空。那一刻的爷爷,大概是回到往事里去了吧。
一次,我和张奶奶聊天,得知爷爷退休后喜欢练书法,但是生病后就再也提不起毛笔了。我说我也很喜欢写毛笔字,书法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一撇一捺间,有种让人平静的力量。爷爷一听,马上就来了兴致,于是我拿出仅有的中性笔给他,奶奶临时找了张白纸,爷爷极其缓慢却无比认真地写了六个字:认识你很开心。我也在纸上回道:认识您我也开心。那天他笑得很灿烂,大家都很高兴。
今年11月,爷爷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张奶奶不停地和我说着谢谢,她说因为我的帮助,她才有空隙补了几个月来第一次觉,才不用着急忙慌地去买饭,才能在害怕的时候有个人说说话。在爷爷生命的尾声,疼痛很难捱的时刻,我给他带去了一些快乐,让他们非常感动。
知道消息的那天下午,我走出医院后,抬头看了看天空,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片我无数次仰望过的天空是如此地辽阔、如此地湛蓝,而这样的辽阔和湛蓝之下是普通人顽强乐观的一生。
在安宁病房,除了陪伴,我也会和护士小姐姐一起布置许愿墙,用手头的材料装饰病室环境,让它看起来更舒适温馨,有家的感觉。相处久了,我们像朋友一样,每次结束工作的时候,都会互道一声“今天辛苦了”,她们也会因为我的到来,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样真挚、纯粹的情感对我来说非常珍贵。
刚来医院做志愿者的时候,妈妈很担心我在医院里会被感染生病什么的,她也“世俗”地问过我当志愿者有什么好处,我告诉她,物质好处没有,但是每周过来我很开心,整个人都感觉放松。尤其是推开门,听到患者说“雅轩,你来了呀!”“吃过饭了没?”那种被需要的幸福感,让我充满力量。
医院的学习室
这段志愿者经历,也带给我很多思考。我最深切的体会是:在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特别重要,要以患者所期待的方式提供服务。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在帮助病人,其实病人也在用自己的生命态度教会我们怎么去面对无常和不确定性,知道什么才是生命里最珍贵的东西。
我想,安宁疗护的意义,就是为了这些爱与被爱的瞬间。
来源:央视新闻《夜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