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文化千岛的魅力出圈(二)
近年来,贵州围绕自身的民族文化瑰宝不断进行内涵挖掘。非遗传承、产业创新,许多民族手工艺品重焕生机,从传统变为时尚,从大山里走到大山外,从贵州走向世界,频频登上国际舞台。
天籁之音穿越古今,唱响多彩贵州的和谐乐章。
图片来源:Live in Guizhou这里是贵州
与苗绣一样,侗族大歌也因亮相世界舞台而备受关注。
在贵州的侗寨,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侗家人相信“饭养身,歌养心”。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侗歌,吃饭、拉家常用小歌抒情表意,青年男女谈恋爱用歌声互诉衷肠,侗族的大小节日中,唱侗歌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侗族大歌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唱出国门后便惊艳了世界乐坛。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侗族大歌并不被外人所知。侗族人世代常居深山,外人很少有机会听到侗歌,这让侗歌的传播难上加难,直到 1959 年 10 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了一场赴京演出,侗族大歌才开始了走出深山的第一步,在首都的舞台上一炮而红。
1986年,一支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合唱团,把侗族大歌带上了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的舞台。没有伴奏,不需要指挥,淳朴的侗族人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就连素以艺术欣赏水平而闻名于世的巴黎观众都为之倾倒,被称赞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有了在巴黎的一唱成名,侗族大歌开启了属于她的环球之旅。如今,自然和谐、清新淳朴的侗族大歌每年都在各大国际舞台展演,获赞无数,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来到侗寨,聆听侗族大歌。
2003 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协议,共同开展侗族大歌申报第三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
从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到 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世界合唱大赛到全国群星奖,从意大利到匈牙利、奥地利,从新加坡到日本,从俄罗斯到挪威,从比利时到美国,侗族大歌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成功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贵州侗族大歌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源:Live in Guizhou这里是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