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郊赶集成为新风尚
周末起得比工作日还早,就为了去郊区赶个大集。买5元1斤的山东烟台冰糖富士苹果,尝哈尔滨红肠、湛江生蚝,还有2件15元的自发热小背心……北京多个郊区摆起了乡镇大集,凭借丰富的商品种类和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消费。乡镇大集上有啥好玩的?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个集市。
货品新鲜 市民争相打卡
4月5日早上8时,北京市昌平区沙河大集已经挤满了人。集市上各色小吃摊前蒸腾的热气和沿街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正在挑选青菜的刘女士是这儿的常客,每周六她都会骑着电瓶车来这里为家人准备好一周的食材。“沙河大集虽然离市区远,来回路途花费的时间有些长,但这里的菜品质好,价格比市区超市便宜一半,值得跑一趟。”她说。
大集是离土地、离种地人最近的市场,不仅价格实惠,而且货品新鲜、原汁原味。沾着泥的小青菜、夹着草棍的土鸡蛋、大小不一的红苹果……除去了精美包装与陈列灯光,当这些货品以最质朴的方式摆放,透过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人们仿佛还能看到它们刚刚被从枝头摘下、被从地里挖出时的画面。
与城市里火爆的“后备箱集市”相比,乡镇大集大多以农民自产的蔬菜水果为主,还有一些批发进货的小商品,摊位费便宜、供应环节少,因此商品价格较低。
到了午饭时间,北京市海淀区上庄水乡大集里陆续涌入了一些年轻人。“我在抖音上刷到这个集市,感觉挺有意思的,专程过来看看,顺便吃个午饭。”北京市民小陈从小在城里长大,对乡镇大集比较陌生,“图个新鲜”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蔬菜水果和特色美食,乡镇大集上还经常出售一些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在上庄水乡大集上,有的摊主面前堆满了褪色的旧手表,吸引了不少男性消费者的目光;还有的摆出一堆文玩核桃、葫芦和各式手串,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蹲在地上“淘货”。
有摊主介绍,乡镇集市一直在办,但过去主要是周边居民来买菜买肉,现在很多城里人、年轻人来赶集,主要是为了尝点好吃的、打个卡。
“现在的大集跟我以前逛的不一样了。”在北京工作的山东人李先生说,过去农村老家的集市上都是附近村民去买日用品和食材。“北京的集市一进来就是很大一片停车场,都是开车来赶集的,还有很多大学生。卖的商品也不太一样,我们那边主要以蔬菜肉蛋奶为主,北京这边多了很多卖水果和小吃的摊位。”
曾是农村“标配”的大集,如今也成了城里人周末的新去处。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建设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983个、乡镇商贸中心3941个。不少乡镇大集、便民超市经过改造,环境焕然一新,功能更加完备。
乡土气息让赶集成为新型休闲方式
农村集市、集贸市场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消费场所,也是中国城乡商品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为啥最近突然火了?
从大背景看,去年底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着力挖掘内需潜力,特别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在扩大内需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乡镇大集这一传统的产品流通市场结合乡土特点焕发生机,成为各地观光旅游、体验乡村风土人情的重要场景,受到年轻人和城市消费群体的青睐。”业内人士指出。
乡镇大集“火”出圈,也与交通条件和消费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目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大城市的大学城大多分布在城乡接合部,乡镇大集逐渐融入城镇生活圈。农村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为乡镇大集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大集管理逐步完善,例如开辟停车场、规范摊位分布、监督垃圾清理等,为市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干净的消费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把赶集当成一种新型休闲方式,或许也受各内容平台和内容创作者的影响。市民张先生说:“现在不管是小红书、抖音,还是B站,大部分博主都播过‘大集’。”
记者浏览内容平台发现,在一条标题为“山东大集,挑战两人100元吃海鲜大餐”的短视频里,博主金松记录了赶山东泊里大集的过程。
拎着110元买的六袋海鲜,金松的镜头晃过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熟练地在镜头后和摊主搭话:“大姐,买卖兴隆啊!”忙着切肉的摊主也熟稔地回话,随着热气蒸腾的海鲜烩饼出锅,评论区里的网友不少留言“馋死了”,也有网友表示“海鲜真这么便宜吗?羡慕死了”。发布至今,该条视频获赞已超百万。
乡土气和烟火气,让城里人也着迷。越拉越长的玉米棍,冒着热气的红豆饼,鲜艳饱满的现摘草莓,还有沾着泥土的大葱、萝卜,这些组成了乡镇大集独特的风味。长大后进城工作和生活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也在这里体验到了真正的乡土气息。
相关专家指出,乡镇大集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记录着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方言和饮食喜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今的乡镇大集已不只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赶集也不仅仅是为了购物,更是为了感受那份浓郁的乡土气和烟火气。
保留底蕴 进一步丰富大集内容
乡镇大集是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产品上行、农资和其他生活消费品下沉的重要功能。专家认为,乡镇大集的火爆,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刺激农村消费。
“尽管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间的消费支出差距不断缩小,但目前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翟雪玲分析,初步测算,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达到城市居民的80%,约新增一个4.2万亿元的消费市场。激活农村内需将对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双循环格局发挥重要作用。县镇消费市场承担着农村80%左右的消费市场规模,这些潜在的农村消费能否完全释放出来,乡镇大集的打造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十分关键。
提升乡镇大集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翟雪玲建议,今后应重点加强乡镇大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大集整体环境和风貌。加大乡镇大集周边道路、人行道、绿化带、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镇大集餐饮服务主体油烟污染整治,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建立专业化的垃圾处理设施。
乡镇大集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农村大集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留存,不仅是当地农民的物质交易场所,更是一场民俗文化盛宴。”翟雪玲建议,进一步拓展乡镇大集的内容,提升大集的文化环境,通过组织本地社火团队、秧歌队进行民间技艺展演展示、农民才艺大赛以及开展农村送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真正让乡镇大集成为购物节、展览节、科技节、文化节和民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