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七个一批”激活村集体经济新动能
近年来,赫章县以“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多元发展”为主线,创新推出“七个一批”工作路径,通过盘活资金、资产、资源,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2024年,该县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社区)达59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深挖实体种养潜力,特色产业成增长极。赫章县依托核桃、天麻、肉牛“一主两辅”产业优势,引导村集体整合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中药材、畜禽、蔬菜等种养项目。朱明镇通过村企合作,建成肉兔养殖大棚,存栏量超5000只,并种植草莓、西瓜等经济作物,年产值突破30万元,带动12人就业,村集体增收2.4万元,实现“小大棚撬动大经济”。
盘活闲置资产,租赁模式唤醒“沉睡资源”。针对土地、厂房、商铺等闲置资产,赫章县探索“租赁+合作”模式,激活资源价值。六曲河镇腾龙社区与国企合作,将易地扶贫搬迁小区120个闲置门面改造为仓储物流、农产品批发等业态,年租金收益稳定增长,带动218人就业,形成“资产租赁+产业培育”的良性循环。
产销一体畅通产业链,订单农业助力“双增收”。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赫章县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闭环。德卓镇坝塘村通过“集体种植+分散收购”,向毕节市供应蔬菜,并与辣椒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合同,连片种植503亩辣椒,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11.49万元,农户收入同步提升。
承接基建工程,实现“增收+建设”双赢。鼓励村集体组建建筑队、劳务公司参与农村基建项目。结构乡大寨村承接“以工代赈”项目,带动226人就业,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探索出一条“项目落地、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共赢之路。
企村结对借力发展,家门口就业促增收。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松林坡乡钱家寨村与贵州新农汇公司签订劳务协议,组织166名村民常年务工,既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村集体通过服务收益持续壮大。
优化劳务输出,技能培训赋能资源配置。结合市场需求,赫章县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威奢乡育人社区与永捷鞋厂合作,输送80余名村民定点务工,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拥抱数字经济,服务产业升级激活新动能。借力数字化浪潮,双坪乡安山村通过“支部+大户+平台”模式,引进68户种植大户发展万亩中药材和蔬菜产业,提供数字化管理服务并按比例收取服务费,实现群众与村集体“双增收”。
据赫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彭嵩介绍,“七个一批”是立足赫章县情、整合资源的创新实践,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村企、村校合作,推动模式迭代升级,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赫章县已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的良性发展路径,探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赫章融媒:闵港 穆航 陈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