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音乐剧《江姐》在京首演 王莉瘦身20斤塑造“轻盈”版江姐
大幕拉开,考验无数优秀共产党员革命意志的渣滓洞监狱直观的呈现在了观众面前。音乐剧《江姐》没有沿袭原著《红岩》的故事线索,而是集中表现了江姐被捕入狱后的512天。
剧中,作为核心人物的江姐不仅以坚定地信念带领和影响着狱友们开展着残酷的对敌斗争,同时也发展和策反了监狱长黄锐津,成为最后越狱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剧中没有双枪老太婆没有华为没有甫志高,除了江竹筠(江姐)烈士其余人物全部是根据戏剧需要重新塑造,在对江姐形象进行浓墨重彩的刻画的同时,该剧还着力刻画了一群极具个性的革命英雄群像。
饰演“江姐”的是第五代江姐的传承者、饰演者王莉,在音乐剧中,她一改歌剧中以美声为主的唱腔,用从未展露过的声线,给观众带来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江姐。“在歌剧《江姐》中我大概用了5成的美声唱法,3成的民族唱法,还有2成的通俗唱法。在音乐剧里面我用的是莎拉布莱曼、恩雅的那种发声方法,没有国界,没有派别,用声音来塑造人物。”对主演王莉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以前大家可能觉得我和江竹筠的原型很像,在轮廓上比较接近,在歌剧中有一个原型的展现。而在音乐舞台上是不宜太胖的,因为剧中主要展现的是监狱里的日子,太胖的话会让观众觉得不太可信。”为了更加靠近角色,王莉下决心减了20斤,“我已经回到了生宝宝前最瘦的时候,我想在音乐剧中有不一样的呈现,想让年轻的观众看到一个比较轻盈的江姐。”
全剧融入了摇滚、古典、民歌等多种音乐元素与素材,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多样性,现场乐队的演奏增加了这种现场感。剧中有多段旋律动人的唱段,比如江姐为狱友讲述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唱出的《红梅花》,惨烈如人间地狱的生存环境与美好的内心向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为一部全新创作的原创音乐剧,剧中也不乏对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红梅赞》的演绎,以此向红色经典致敬、向艺术家前辈致敬。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设置音乐剧表演教学方向本科专业后推出的首部作品,音乐剧《江姐》以学院师生作为创演主体,同时汇聚了业界众多一线艺术家以及原空政文工团歌剧《江姐》的团队骨干。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同时也是第五代歌剧《江姐》传承人的女高音歌唱家王莉是音乐剧《江姐》发起人,她经历了作品从企划实施到搬上舞台的全过程。作为第五代江姐的代表人物,王莉一直在传承经典。对王莉来说,这次音乐剧版《江姐》的创作是在传承中创新,“我们就是想用不同的形式来传承江姐的精神,红岩的精神。希望大家用包容的眼光和心态来接受我们这样的新的创举。希望通过江姐的故事让大家看到这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他们是怎么样有信仰,怎么样的去热爱祖国,让年轻人能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内容源自北青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