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丨关爱听力健康 聆听精彩未来——听障儿童康复的人世间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 | 2022-03-24 07:40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约有1%-3%的新生儿出生即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这是一个相当高发的先天性残疾。导致出生听力障碍的原因众多,有遗传、怀孕期病毒感染、出生高危黄疸、发育畸形等。今天,我们走进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科和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一起了解听障儿童康复的方方面面。

人类听觉系统的复杂程度令人叹服,截至目前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已明确的是,人类特有的次级听力中枢专司声音信号的重新解码,而听觉通路的完整性和出生后大量的言语信号刺激是次级听觉中枢持续发育的关键。罹患听力障碍的新生儿或幼儿,由于不同程度缺失了对有声世界种种声音的接受、编码能力,无法向高级听觉中枢输送正常的声音信号,或输送量不足正常量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无法产生有实际意义的神经突触联系、神经网络联系,本该是枝繁叶茂的次级听觉中枢就如同一片沙漠,寸草不生。世界对患儿而言是无声的。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标准,听障可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等五个级别。由于听觉通路神经发育的明显时间特性,“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三早原则是听障儿童康复的关键。早发现是针对新生儿开展听力筛查。早干预是针对明确诊断的听力障碍,尽早开展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技术的应用,最大程度利用听觉发育的黄金阶段刺激听觉中枢的神经细胞突触及神经网络的连接。早康复是及早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听障儿童“三早”原则清晰易懂,落地却有相当巨大的挑战。作为干预工具的助听器及人工耳蜗两种方式均有较大程度的声音失真现象,因此言语习得较正常听力仍有较大差距,这需要专业的听力康复工作者、言语康复工作者、患儿家属及患儿本人都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耐心,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