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绣传承与发展 一针一线绣出美好新生活
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刺绣一边唱歌……近日,记者走进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看到了这一个温馨和谐的画面。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旅游+民族文化”的新发展模式,让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式向深度体验的转变。传统民族刺绣工艺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因此受益。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县级代表传承人任永敏便是受益者之一,她将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并将苗绣作为体验项目来一起发展。
走进任永敏家的民宿,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苗绣作品,独特的刺绣作品成为了民宿的一大亮点,苗绣体验项目也让她的民宿更具吸引力,也成为一块活招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我家发展起来以后,也想带动村里的一些妇女一起发展,现在我们猫猫河村有70多名绣娘加入我们的刺绣团队。”任永敏说。
与任永敏一样,雷山县俏姑民族工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佳莉也通过回乡创办公司,传承与发展苗绣技艺,并带动了当地绣娘务工就业。
走进朱佳莉的公司,她正在给移民搬迁点的绣娘们进行培训,强化她们对新绣法、绣种、大小规格、色彩搭配的理解和掌握,加快绣品变现,从而增加绣娘们收入。
在公司务工的绣娘朱佳秀,来自雷山县掌排村,对朱佳莉的刺绣技艺和想法很是佩服,“她通过我们一般的刺绣又融入其他的元素,我感觉她的这个产品很新颖、很有创新,然后我们在这里刺绣,也增加了我们的收入”。
朱佳莉告诉记者,她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对苗绣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家创业前,她在外省做了几年的装饰画和饰品设计工作,让她更加了解民族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的价值,越发看好苗绣发展前景。
2012年6月,朱佳莉带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回到家乡,并成立了雷山县俏姑民族工艺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她一边培训、发掘刺绣能人,一边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苗绣工艺品,不断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小巧精美的饰品,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多形式传播苗绣技艺和文化。2020年,她的公司接到了10多万元的订单,带动了近百名绣娘务工就业。
如何把这一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朱佳莉介绍说:“传统的技艺跟现代的创意相结合的话,一个会缩短我们的工时,第二在市场价格上会更加实惠,这么实惠、精湛的东西又有传统味道,客人就很容易接受。我们的销售量才能提升,产品有了销路,她们就会自然而然把我们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
近年来,雷山县的绣娘们用针线传承一代又一代的刺绣技艺,苗族刺绣是对民族图腾的信仰,也是她们改善生活的新门路。
据悉,目前雷山县苗绣传承人有国家级1人,省级3人,州级1人,县级125人,全县有绣娘2万余人。她们正通过自己的一针一线绣制着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