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渐淡出记忆的贵阳老地名,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轨迹

动静房产 | 2024-04-11 14:46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地名,是了解一座城市文化的窗口。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改造,贵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历史进程中,许多属于老贵阳的地名记忆也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历史上的老城墙已不复存在,曾经的“九门四阁”仅有个别遗留。然而从这些地名的来由,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一座乡镇、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演变,还可以诱发我们绵绵的乡愁。老东门城墙 来源:筑城筑迹

地名蕴含了山川地理的特征

众多周知,贵阳是一座并不平坦的城市,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让我们出门“爬坡上坎”成为了常态,故老贵阳以坡、坎取名的街道很多。如中山东路,过去就叫“头浪坡”、“二浪坡”、“三浪坡”,金沙街叫金沙坡,公园西路叫崔家坡,而中华中路有“三道坎”,飞山街叫“高坎子”……50年代的贵阳中华路

贵阳老城除有东西两条山脉外,城内植物也不少,故以植物取名的地名也不少。如杏坛巷过去叫竹林寨,文庙巷过去叫山林路,永秀巷过去叫红花园,护国路过去叫双槐树等。

地名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历程

明清时代,贵阳有不少的地名是以官署为名的,如留存至今的都司路、省府路,还有以前的府后街、花牌坊等。辛亥革命成功后,贵阳改大南门至喷水池一代叫中华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和他倡导的三民主义,将老东门至大西门一代叫中山路、正大街改名为民族巷,颜家巷、东岳路改名民权路,晋禄寺、六座碑改为民生路。80年代的贵阳中山路

在民国初年,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战争中,贵州兴义人王伯群于 1915 年北上参加“倒袁”的天津“七人护国会议”。因其护国有功,府邸修在双槐树(今护国路),因此,双槐树便改名为现在的护国路。

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红都瑞金和遵义会址,成为贵阳人心中的一座座历史丰碑,于是新建北京路、瑞金路、遵义路,这也成为贵阳解放后不同历史时代的符号。至今留存在护国路上的王伯群故居

地名凸显了地域文化的色彩

牌坊文化,是中华传统的记事文化,也是贵阳地域文化特色之一。明清时期,仅中华中路短短一条街上,就有牌坊二十余座。以牌坊名为地名的很多,著名的有抚牌坊(今省府路)、花牌坊(今大西门内)、振武坊(今中华中路南端)、一品坊(今中华中路北端)、三牌坊(今中华南路)、文庙坊等。今市南路虹桥至油榨街图云关一带的古驿道,曾经这里是一条堪称奇观的“牌坊街”

在自来水未普及前,尤其是在明清和民国时代,井水是贵阳市民重要的水源,形成独特的“井文化”。不仅如此,许多路名都以井名命名,如龙泉巷、四方井、四眼井、沙井巷等,至今仍有小区以保留了这样的命名,如盐务街的百腊井小区。如今的百腊井小区已是云岩区“三感社区”示范点

地名的重要性自1992年就得到了印证。1992年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2002年第八届地名标准化会议9号决议,大会重申“地名是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敦促还没有采取行动的国家,有系统的收集地名,让广大公众更多地了解继承下来的地名对地方、区域国家遗产和特征具有的意义”;

2007年第九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大会做出决议:“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地名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和记忆,有的可能是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有的或许依然存在却不被人记起。透过这些地名,我们看到的是贵阳历史发展中,地理、政治、文化等种种变化。

小小一个地名,凝聚的是上百年的光阴,它承载的不仅是一条街道、一处景色,更是一段故事、一个时代,它应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我们保存、记录,并传承给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