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声音│智能网格预报逐3小时刷新未来10天天气

综合广播 | 2021-05-12 19:04

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我省晴雨预报、温度预报准确率逐年上升,2020年贵州的晴雨预报准确率78%,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75%,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91.8%。

贵州省气象局做客《阳光946党风政风行风热线》防灾减灾系列节目,介绍了我省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方面作出的努力。

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登文介绍,为了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我省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加快科技创新,从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方面发力,气象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从三个方面发力

从三个方面发力

00:00 / -

在监测精密方面:目前,我省已建成较为完备、涵盖气候监测、天气观测的气象监测体系。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平均间距达8.5KM,乡镇观测覆盖率达到100%,天气雷达一公里高度覆盖率达79%,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90%。“十四五”期间,贵州将观测重点从地面转向垂直空间观测。增加5—7部天气雷达,8部垂直观测设备,这样将对影响贵州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实现滚动无缝隙观测。

在预报精准方面:我省已基本建立了从短临、短期、中期到延伸期的全覆盖智能化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体系。目前积极推进智能网格预报建设,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一张载有预报服务数据的“大网”在全省铺展开来。目前,网格空间分辨率达5×5公里,时间上则可实现逐3小时滚动预报发布未来10天的天气,用户需要哪个网格,就能得到该网格的天气预报。

未来智能化无缝隙全覆盖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还将朝着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加精细,预报预测时效更长。

在服务精细方面:近年来,我省气候异常,强降雨、风雹、倒春寒、秋绵雨等气象灾害偏多偏重。面对复杂严峻的天气,全省气象部门通过强化汛前检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认真执行“三个叫应”、强化部门联防联动、加强公众气象服务、抓好防雹增雨工作等六个方面,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服务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充分肯定。

今年我省旱涝并存、旱重于涝,属于中等偏差年景。全省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传播,进一步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动,更加安全有效抓好人工防雹增雨工作,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更好地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贵州因气象原因引发的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95%以上,尤其是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导致的伤亡人口占全省因灾伤亡人口的80%以上。

从2010年开始,省气象部门探索建立了“三个叫应”服务机制。现在已经上升为各地政府的一项工作制度。

省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戚泽伟告诉主持人,今年正值各级地方政府换届,人员变动大,希望各级地方领导多了解“三个叫应”服务机制,更好地将这个预警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个叫应”如何发挥作用

“三个叫应”如何发挥作用

00:00 / -

三个叫应即是“通过电话等手段,将预警信息点对点传递到县、乡镇和村领导,以及有关责任人”,及时开展好内部、外部叫应工作,确保对内“监测天气不漏网”、对外“预警发布有回应”,解决了夜间传统信息传播手段“失灵”的问题,有效破解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在近年来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这个机制成效显著。比如,遵义市正安县碧峰镇2020年6月12日3点至4点出现小时雨强达163.3毫米的特大暴雨,紧急转移安置13225人。事后总结经验,该县县委书记说:“若不是县气象局提前发布预警和电话叫应及时,碧峰镇晚上组织转移1万多人,肯定会出大问题,虽然造成了人员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但是将自然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气象部门有功。” 

“十三五”期间全省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含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同比下降20.8%和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