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 悦读 | 汉简伸了个懒腰,沉睡千年后复活!
古籍修复、文物修复、老唱片修复
都有怎样的奥秘?
一头大蒜
一片薄荷
一瓶护肤品
都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如何复原TA们昔日的华美?
别急
马上为你揭秘!
01
汉简伸了一个懒腰
沉睡千年后复活!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是淤泥墓,墓中的很多文物相当难提取。
保存较好的简,应该是棕黄色的,相当漂亮。但若是一接触空气,几秒钟或者最多一分钟,就会发黑,上面的字就看不到了。
氧化变黑的竹简,可以使用脱色复原。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简大多呈汉简的标准尺寸,23厘米长,5毫米宽,2毫米厚。
一根标准尺寸的竹简,如果不经任何处理就放到自然环境中保存,很有可能因脱水而导致内部结构坍缩,进而变成一根不足一毫米宽的牙签。
出土时就已经失水干缩的竹简,经过浸泡以后,再用药水一点点清洗,还要对每根竹简进行红外扫描,结合正射影像图,为后期竹简修复提供数据参考。
一枚双面文字的竹简引起了专家的重视,“这是一枚汉简沉睡千年后伸展的第一个懒腰,我们终于有机会,重新听到它的讲述。”
原来是《论语》中已经失传了的一篇,随着海昏侯墓出土而重见天日。这一发现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留言:“等《论语》的更新,足足等了2000年。”
02
用代码留住时间
还原一尊尊佛像
杨溯是一名测绘与空间信息技术专业的博士生,十分热爱文物。2011年,他开始用人工智能和空间信息技术做文物的虚拟修复。
他曾修复过潼南大佛缺损的发髻,也曾复原过大足时刻千手观音断裂的手指。
这些残缺的部位,也在杨溯的代码敲打声中走出虚拟的世界,重新生长在佛像上。
杨溯用到的设备是一台驻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内部高速运转的镜片可以发射出1100米长的激光,触达大佛的每个部位。在不同的点位进行扫描,杨溯可以获取这尊卧佛更加精准的三维轮廓。
想要完成虚拟修复?获取三维佛像,相当于只拿到了修复物体。要还原出它的样貌,需要定义更加准确的空间信息。
为此,杨溯发明了一个新的工具——佛脸识别技术,即通过68个标记点描述佛的所有面部特征。
杨溯寻找保存完好的佛头,为他们留下一张张肖像照,建立出佛脸识别模型。
基于数百个佛脸面部的采集数据,计算机精准提取了卧佛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的特征,通过控制约束点,依据左侧完好的脸部,便可以对右脸受损面部进行修复。
曾经雕凿佛像的匠人,就像现在的程序员一样,是那个时代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
虚拟修复,也像是和不同时空里同行的一次技术交流。
03
出土的象牙发霉了
用大蒜!
三星堆发掘最大的考古难题就是象牙的提取、象牙的保护。
象牙中蕴含的古DNA,是我们探索和了解古代经济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密码。然而,作为一种天然有机质,象牙往往也是霉菌们最爱寄居的地方。
出土后,如果不加以控制,霉菌们很快就会把象牙分解、搬运回大自然了。
什么样的“灵丹妙药”,能赶走不断繁殖的霉菌,让象牙不再腐朽呢?
大蒜!
大蒜中的大蒜素,主要成分是含硫的化合物,碰到霉菌,很容易跟霉菌上面的蛋白结合,就把它杀死了。
化学工作者们经过反复地测试研究,确定大蒜素的化学式,然后通过改造简单分子,合成出复杂的大蒜素分子,最终得到高纯度的制剂。
化学家们研发了一种缓释的大蒜素,可以用在象牙的提取保护中,像口香糖一样贴在祭祀坑里。
附着在胶状体上的有效成分,能自发扩散到空气中,从而保护整个环境不再遭受霉菌的入侵。
喷雾装,则用于象牙等文物的保护。将大蒜素均匀地喷洒在象牙文物表面,然后放进冰箱里恒温冷藏,霉菌不但会被彻底消除,而且再也不会孳生。
04
中国历史上最早
被记录下来的声音
唱片母版的修复相当精细!
从业近50年的钱益钧,是一位资深的唱片母版修复工程师。
他修复的1904年灌录的孙菊仙京剧唱片《举鼎观画》,是现存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产”唱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声音。
由于年代久远和各种人为因素,很多早期老唱片母版所受的损坏极其严重。
钱益均2001年开始接手母版修复工作时,独自整理了八万多张母版。2014年6月,他和10多位同事完成了57000多面母版的编目和修复。
焕新的唱片母版记录和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声音历史。
在钱益钧看来,这样的唱片母版就像是“声音的化石”,记录着历史的声音。“我们把这个保护下去,对国家、对民族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你还见过
哪些神奇的文物修复术?
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
总监制丨庄殿君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畅
责 编丨蔡天然 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