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贵州|与山川精灵共生的贵州智慧
今晚,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制作、“贵州大曲”冠名播出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在贵州卫视播出了第三集“智”。本集节目中,施展老师沿着历史的进程,探访了从江侗寨美德村、松桃苗族自治县、安顺鲍家屯村以及横跨关岭与贞丰两县的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通过这四个站点体验了古今贵州人为适应山高水险的环境而采取的生存、演化策略。
第一站 顺应自然的古老生态农业范本——从江侗寨美德村的稻鱼鸭共生系统
黔东南从江县美德村是一处侗族人居住的村寨,在这里,他们为适应有限的生存环境,沿着溪流建房,在水稻田里放鸭养鱼,延续着一种天然的生态农业。人与物发挥着最大效能,环境与人在这里完美地融合,侗族人创造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活范式。
第二站 医巫同源、身心同治的传统苗医——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医世家
苗族人认为,苗药起源于远古时代尝百草的神农氏,山林中的草药蕴含了物种在自然演变过程中积蓄的信息,若懂得善加利用便能治疗各类病痛。铜仁市松桃县,在先秦时已有苗族等远古先民繁衍生息,保存着浓郁的巫文化传统。医巫同源,身心同治,居于此地的苗医世家仍在延续古老的苗医传统。
第三站 古代贵州人改造自然的范本——始建于明朝的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
安顺市鲍家屯村是明朝最早的驻军屯垦地之一。此处修建的鲍家屯水利工程,结合天然河道与村寨农田的地形地貌,修建八道拦河坝,构建梯形灌溉系统,破解了工程性缺水的难题,让这里旱涝保收,春夏一片葱绿,秋来十里稻香。古代贵州人巧妙借力,与山河协作,孕育出永续发展的生态家园。
第四站 当代贵州人进一步改造自然的案例——横跨关岭与贞丰两县的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数百年后的今天,当代贵州人面对高效发展下的新问题,进一步改造自然。贵州山地的地质地貌极为脆弱,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容易导致环境恶化。在黔西南州贞丰县的查耳岩村,村民说这里是“一把泥巴一碗饭”,环境问题迫使人们采取科学行动。近年来的石漠化治理让此处的植被覆盖率提升近一倍,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大自然的伟力塑造着贵州独特的地貌,古代贵州人为适应环境发挥巧智,开荒拓耕,同时修身明心,制定乡约,福佑一方水土。身处变动的世界之中,新一代贵州人扎根故土,因地制宜,积极应对新的变化,让生命由此而延传久远。
由“贵州大曲”冠名播出的《这一站,贵州》(第二季)于2023年12月23日起每周六21:20在贵州卫视播出,此外,节目会在优酷、腾讯、哔哩哔哩、IPTV网络平台上线,敬请关注!
文稿:万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