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广黔同心探非遗新路
今年来,黔南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纵深推进东西部协作各项工作,因地制宜制定了具有黔南特色的发展方略,瞄准黔南特色产业发展,带领少数民族探索非遗新路,深化非遗创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培养非遗传承人,拓展文化创增收。
黔南州是民族聚居之地、文化多彩之域,民族特色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又能推动乡村振兴。2021年黔南州积极向广州争取帮扶资金100万用于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课共10期,覆盖约500人,力争让传统工艺成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9月6日,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和黔南州社科联的共同努力下,水族银饰技能提升产品创新培训班在都匀正式开班,这一期共有5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培训班共开设5天。
注重授课专业度,增强群众内生力。
为确保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黔南州严把每期培训课程授课师资质量关,专注强化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内生动力发展。水族银饰技能提升产品创新培训班共邀请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及省级非遗传承人等权威专家作为培训老师,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授课方式,开设水族银饰文化与鉴赏、水族银饰制作工艺、银饰产品创意设计开发、银饰产品的图案设计与运用、时尚与传统银饰品等专业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参训人员技能。
探索黔南特色路,拓宽非遗销售道。
黔南州积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挖掘非遗产业市场,实现非遗工艺品向文化旅游商品转化,推进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黔南州将借助本次非遗传承人培训成果,与广州市合力打造非遗产品陈列馆,大力宣传黔南民族文化,为黔南旅游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力争非遗产品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发展,探索一条具有黔南特色的发展之路。
作者 彭缨翔 谢义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