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黎城灌渠四桥的红色记忆

学习强国—山西学习平台 | 2023-10-23 10:02

在山西黎城浊漳河两岸,上遥镇界内有4座石头渡槽桥,名曰“小平桥”“秀峰桥”“伯承桥”和“省贤桥”。小平桥、秀峰桥坐落在原柏峪乡的西柏峪村,伯承桥在上遥镇上遥村西,省贤桥在上遥镇东社村东。此四桥修建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是党、政、军、民团结的象征,也是黎城人民引以为豪的革命胜迹。

小平桥

1942年,太行山区旱象严重。灾情空前,加上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严密封锁,根据地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面对严峻形势,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召集广大军民,响应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生产自救、抗灾度荒的大生产运动。

生产自救中,除一般的趁雨补种外,最主要的还是兴修水利,修渠垒堰、挖河打井,增加水浇地,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拨款赈济黎城灾民,八路军一二九师也从有限的军费开支中拨出一部分粮款,用于赈济灾民。

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十分珍惜这笔来之不易的款项,决定利用它以工代赈,开渠引水。县政府先是派人到浊漳河两岸进行勘察调研,提出可行性报告,紧接着就起草报告,送至边区政府杨秀峰主席办公室。杨主席看到黎城县抗日政府的报告后,就找来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商讨——这是因为刘、邓两人曾在黎城上遥镇带兵驻扎过,了解当地实情。邓小平说:“红军时代,井冈山上缺水,红军打眼井,老百姓还刻碑纪念。在太行根据地,建设如此大的工程,对八路军来说是第一次,光有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这是八路军兴办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让工兵连去几个技术人员帮助设计、施工。”

年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农林局派员来调查与勘察后,决定由太行区贷款32万元,农林局派人具体指导施工,一二九师官兵参建,在黎城县浊漳河两岸用以工代赈的方法修建水渠。

秀峰桥

1943年,黎城五区成立开渠委员会,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的领导下,组织从林县(现林州市)、涉县、磁县、武安等敌占区逃难来的灾民和黎城上遥、柏峪等十多个村庄的民工,破土动工,兴修上遥至东社及大寺至靳曲两段水渠。

其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区党委,先后拨付款项冀钞148万元,赈济小米26.4万斤。

参加修渠的民工,每天可挣三斤小米,吃一半余一半,节省下来的米捎回去,让家人掺了糠菜,共度灾荒。

修渠过程中,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伍胜(戎子和)和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领导同志都曾赤膊上阵,与民工说说笑笑一起劳动。

短短四个月,总长45华里、控浇4千亩的两条水渠便竣工通水,位于漳河南岸的命名为漳南渠,北岸的叫作漳北渠。成绩喜人,也很振奋人心,但其间亦掺杂着太多的血泪与辛酸。施工途中,在打上遥段一隧洞时,突遇土石塌方,一大片黄土夹杂着碎石急冲而下,刚好把正在劳作的东社村民程省贤扑倒在地,一个二十来岁尚未结婚的小伙子就这样被活活砸死了。

7月,漳北、漳南两条水渠竣工通水。这是军民勠力同心挥汗劳作结出的硕果,黎城抗日政府把在漳北、漳南两条渠上建造的4座石头渡槽桥命名为党(小平)政(秀峰)军(伯承)民(省贤)大团结四桥,并把他们的名字分别镌刻在石桥的眉额上。另在五仙山下建亭立碑,请邓小平、刘伯承、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刘岱峰等首长写了字,题了词。纪念亭和各位首长的题词碑毁于“文革”中,所幸,象征大团结的四座桥至今仍然完好无损。

伯承桥

史载:“到1944年夏季,小麦普遍丰收,不仅大大缩短了灾期,渡过了灾荒,也为1944年全年大丰收打下了基础。”

两渠运行十多年后,逐渐无法满足农田水利灌溉的需求,于是1958年,黎城县政府副县长张仁祥,重整队伍重举旗,带领当地民众在浊漳河北岸,扩修漳北渠。

1966年,上遥公社党委书记高长春,满腔热情地接过张仁祥的接力棒,组织社队干部和社员劈山凿洞、填沟筑坝,一年上马两条大渠,年初扩建漳南渠,岁末开工修建勇进渠(原名三五红旗渠)。

为便于区分,后人把1943年修的水渠称为小漳南、小漳北,后修的称作大漳南、大漳北。

最后竣工的勇进渠,历时8年,干渠全长102公里,控浇14万亩水地。这条渠曾为黎城创建农业大县作出卓越贡献。

省贤桥

如今,五条水渠除小漳北外,其余四条还在运行,还在拼尽全力发挥“余热”。它们具有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双重价值与意义。

前辈们修建的水渠早已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四桥”也已老态龙钟。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一环扣一环,相辅相成,相生相长,水利不但是经济的命脉,更是生命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