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笔记丨从新石器时代,看贵州的多彩
贵州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几乎每一个时期的旧石器文化,在贵州都可以找到代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属于中期和中晚期的有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属于晚期的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平坝飞虎山、六枝桃花洞等遗址。
新石器时代贵州的情况究竟怎样?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他们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
六枝老坡底遗址
在贵州六枝特区县城西北30公里的岩脚镇,有一个叫老坡底的村落。村旁有一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坝子,坝子周围为石灰岩山,山体坡度较缓,地势开阔,山下有许多坡度不大的斜坡阶地。谁都不曾料到,这个寂寂无闻的小山村脚下,竟蕴藏着贵州新石器时代极丰富的文化信息。
六枝老坡底遗址发掘现场
2005年夏,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8处。这8处遗址分布密集,直线距离不超过1公里,而且属同一时期。通过对其中4个遗址的发掘,获得了一批陶器、骨器和磨制石器。陶器多为夹砂粗陶,陶质疏松,烧制火候低。纹饰多数为方格纹、叶脉纹和波折纹。器形有釜、平沿罐、敛口钵、靴形空心支座、网坠、陶饼、弹丸和器足等。磨制石器有石斧、石砧和砍砸器等。骨器均用动物骨骼加工而成,有骨刀、骨铲和骨纺轮等。
老坡底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群的发现,是贵州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仅仅两平方公里的一个山间小坝子,便有8处地层堆积和文化内涵基本相同的遗址,证明它们是同一时期、同一文化的人类聚落。这是十分惊人的发现,它不仅能为贵州繁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有力的实物佐证,对探讨中国西南山地聚落遗存的构成与分布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沿河小河口遗址
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考古工作者又开始了沿河县境内小河口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掘,从那里清理出石器加工场所等遗迹,获得了一批陶器、骨器和200余件磨制石器。这些磨制石器有锛、斧、刀、凿、石网坠,纺轮和石饰品等。专家们认为,沿河遗址的发现将乌江与长江三峡地区的史前文化联系起来,有利于探讨长江流域文明进程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乌江
如果说乌江流域新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只是初步勾勒出贵州北部、中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基本面貌,那么,2006年对北盘江流域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则是贵州新石器时代骄人风采的倾情展示。
以往,贵州境内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九成以上是洞穴遗址,北盘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却处在一个缓坡土丘台地上。这种情况在此前的考古中是很难想象的,但它却吻合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节奏。走出山洞,告别单纯的狩猎采集生活,通过原始的农牧业向脚下的土地索取生命能源,正式迈向了一个新时代。
北盘江出土的石器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数量多达7000余件,这些石器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既包含贵州北盘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越文化交流的信息,也显示出与乌江水系新石器文化上的区别,极大地丰富了贵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
威宁中水遗址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贵州省考古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在贵州威宁中水镇发掘了以鸡公山遗址、营盘山遗址、红营盘墓地和银子坛墓地为代表的古文化遗存。从中清理出祭祀坑、墓葬、灰坑和房址等200余处,获得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和青铜器等文化遗物。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磨制石器很多,有石斧、石锛、穿孔石刀、石镰和石镞等,其中梯形石锛、弧壁穿孔石刀等非常有特色。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骨器、玉器和铜器。骨器主要有骨镞和骨饰;玉器主要有镯、环;铜器主要有细耳饰、有段铜锛和铜凿等。
威宁中水考古揭露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类型遗存,使一种全新的地域性考古学文化得以问世,它就是2005年命名的“鸡公山文化”。鸡公山文化在贵州文化发展阶段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因为威宁中水的考古成果意义重大,当之无愧地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沿河小河口、六枝老坡底、北盘江、威宁中水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虽然比较充分地展示了贵州新石器时代的面貌,但贵州新石器遗址却远不止这些。
赫章可乐遗址、毕节青场遗址、平坝飞虎山遗址、普安铜鼓山遗址等,都是贵州已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赫章可乐遗址
从位于乌江北源六冲河与南源三岔河上游的赫章县城出发,沿乌蒙山脉间云雾笼罩的公路西行74公里,便到达了可乐镇。镇东南一片高出可乐河面数十米的土丘群,即是遐迩闻名的可乐遗址。20世纪中叶以来可乐就成了一片考古热土,40年中这里先后进行过9次考古发掘,不断有令人惊叹的发现问世。
地处偏僻的可乐,昔日曾经是一片乐土。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一带的活动十分频繁。从当地获得的石弹丸,既是工具又可作武器;数以百计的残陶片虽然纹饰单调,种类却很可观。其中的两个残陶杯和两个中心穿孔的陶纺轮,似乎在告诉我们:别以为人类的羞耻之心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萌生出来,数千年前生活在可乐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用野生植物捻线织布的技术,告别了赤身裸体的岁月。
平坝飞虎山遗址
飞虎山是一处新、旧石器文化共存的遗址,它的新石器文化很典型。这里出土的器物,不仅有经过磨光的斜刃石锛、石斧、石箭头、石纺轮,还有数以千计的灰沙陶片。陶片质地坚硬,烧制火候高,有弦纹、细绳纹、波浪纹等多种纹饰。其中的一片乳黄色陶片上,绘有一段带状红彩。这一发现让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它是学者们寻寻觅觅若干年,在贵州大地发现的第一片新石器时代彩陶。
繁荣的贵州新石器时代文化,既是中国南方同样有着辉煌史前文明的见证,又以它独特的文化个性及与贵州境外不同文化的内在联系,启发我们去思考贵州多元文化历史源流。或许可以这样说,贵州的多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初露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