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节约高效用水让城市更美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水美贵州公众号 | 2024-05-17 11:04

5月12日,大雨过后,位于贵阳清镇职教城的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地面却干爽整洁,没有积水。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彩色生态透水整体路面。(贵州水职院供图)

无论是屋顶的雨水,还是降落在路面的雨水,贵州水职院通过海绵校园建设实现了雨水循环利用,充分收集每一滴雨水而不浪费。

“贵州降雨丰沛,水资源看似相对丰富,但由于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雨水降下来留不住,利用率较低,用水利专业的话说属于工程性缺水。”贵州水职院副院长陈明介绍,针对这个问题,学院高效节水用水第一步的措施就是留住水。

作为全省唯一一所水利水电特色高职院校,贵州水职院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探索设置立体化的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打造海绵校园。

窥斑见豹。不仅海绵校园创建初见成效,贵阳市围绕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在再生水多元化、规模化利用方面同样有所成效。

“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在再生水厂经过物理处理、生化处理、MBR膜工艺及化学消毒处理后,就能成为贯城河的生态补水,也能用做贵阳市城区市政清洁。”六广门再生水厂厂长但功耀介绍,这里每天能处理12万吨生活污水,将水厂周边22平方公里超55万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应收尽收。

这座全埋式再生水厂于2020年6月投运,深度达32米,亦是全国首例与商业综合体紧密结合的再生水厂。项目的最大亮点在于地面打造商业综合体、地下建立再生水厂+再生水利用科普馆。

再生水被称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指经过管网收集的城市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变成可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用途的水资源。目前,贵阳市已建成投用再生水厂49座,38座分布在六城区,11座分布在三县一市。

记者从贵阳市水务管理局了解到,全市49座再生水厂设计处理规模约216万吨/天,现在的实际处理规模约175万吨/天,相当于700个标准游泳池水量,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及以上标准。

每天,再生水厂为南明河、贯城河、市西河等城市河道输入生态补水约150万吨,有力保障了城市河道的水量水质,推动贵阳市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

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持续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实现节水、治污、减排相互促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贵阳市贯城河治理前后对比。(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据了解,贵阳市是国内制定节水地方性法规的先行城市之一,先后出台《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规定》《贵阳市节约用水奖补办法》《贵阳市市政消火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城市节水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全市节水法治体系,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和目标,推动国家节水行动落到实处。

除了高校节水与再生水综合利用,贵阳市还将节水工作聚焦在工业节水方面。

去年9月,全省首条全套自动化水表生产线在贵阳高新区投产,年产能达30万台,产线整体自动化水平达85%以上,处于西南地区行业领先水平,进一步推动贵阳市智慧水务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近年来,贵阳市开展对标达标行动,降低用水消耗,逐步实现分级用水大户管理制度,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100%;结合行业特点,指导用水单位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从2010年的14.7%提高到现在的95.85%,万元GDP取水量从2010年的500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8.79立方米。

贵阳市节水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用水效率逐年提高。自2011年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以来,顺利通过三轮复查,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

逐步实现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建成海绵城市面积134.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5.14%,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全市29处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持续向好,南明河治理创新实践获评国家三部委城市“母亲河”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在全国22个省份进行推广应用,南明河也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