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旮角角贵州史丨文武兼备却不揽功,他就是贵阳人傅寿彤
2016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出土了一通《南阳太守傅公政绩碑》,高2.2米,厚0.2米,宽0.76米,为“合镇绅民公立”,时间为“同治十有三年九月”。南阳太守傅公”即贵阳人傅寿彤。
南阳太守傅公政绩碑
傅寿彤,原名昶,字青余,嘉庆二十三年( 1818) 生于贵筑县( 今贵阳) 。道光二十四年( 1844),贵阳乡试第二名 。咸丰三年( 1853) , 与丁宝桢同科进士,丁宝桢二甲,傅寿彤三甲。选翰林院庶吉士。时值太平军捻军起事,傅寿彤经常与同僚谈论战局形势及攻防之计,户部右侍郎王茂荫以傅寿彤“知兵”而举荐,朝廷便授予傅寿彤记名知府,发往河南治兵。顺便说一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提到了王茂荫“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的观点,王茂荫是《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傅寿彤到河南后,以军功特授检讨。曾奉命守归德,力挽颓局,设伏击退捻军。朝廷因傅寿彤“战功卓著”,简授其归德知府。
傅寿彤
据碑文记载,咸丰十年(1860),傅寿彤从归德调任南阳知府。“南阳为中州门户,其东南九十里有钜镇曰赊旗,与郡城成犄角”。为了防御捻军,他认为:“不有守,乌乎战,不有砦,乌乎守”?于是傅寿彤根据当地地势,倡议兴筑赊旗店寨墙。赊旗店为商贾聚集之地,清政府在此设有厘局征收货物税,河南巡抚派自己亲信到赊旗镇征收厘金,而当地绅民提议借厘金修筑寨墙,因此发生冲突。傅寿彤急忙赶到赊旗劝解,又贴出告示:厘金的十之六用作军饷,其余的全部用来修筑寨墙。这才避免了一场严重冲突。“不数月而砦成,战守之法亦备,镇赖以定,郡赖以全,中州之门户,亦赖以固”。但傅寿彤因此触怒上司,被革去南阳知府职务。
赊旗镇
同治二年(1863),傅寿彤恢复原职,再次担任南阳知府,“南阳之民举相贺曰:还我父母矣!”碑文中还记载他化解赊旗镇与唐河沅潭间的民事纠纷一事。同治初年,两镇因商业利益打官司,诉状摞起来有一尺多高,官员们谁也没法解决。“公片言折服,并为立均市法,使各厚其生,两镇之民欢声雷动,迄今十余载恪守公命无异言”。碑文中盛赞傅寿彤“守宛前后五年,兴学校,劝农桑,训士卒,理词讼,内剔积弊,外遏贼氛,持官持身五年如一日”,足见傅寿彤勤政、爱民的才干与担当。
傅寿彤一回任南阳知府,即对咸丰四年(1854)知府顾嘉蘅修筑的城池大修,在南阳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外修筑四座独立的寨堡,俯瞰状如梅花,因此被称为“梅花寨”、“梅花城”。同时修筑外城墙连通四寨,周围18里,建空心炮台16座。外城凭借梅溪河、温凉河、白河河流天险环护,形成梅花寨。内城靠护城河拱卫。有人认为,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内城、外城的传统构筑方式,同时结合南阳特殊的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地构筑了这一既有防卫,又有防洪、航运功能的城市防御工程,充分展示了傅寿彤的军事才能。
南阳梅花寨古地图
不过傅寿彤并没有把这些功劳算在自己头上,反而极力推崇南阳玄妙观的主持,显示了傅寿彤的高风亮节。同治六年( 1867 )五月,傅寿彤呈河南巡抚转奏朝廷,请颁给南阳元妙观全部《道经》,以表彰道人张宗璇守城之功。他说,咸丰十一年( 1861 )二月,捻军围南阳城四十余日,傅寿彤率郡人击以炮,玄妙观主持张宗璇一直参与,又率观内道人数百人,协助守护城西北隅,“昼夜屹立无倦容”,使捻军终于未攻下南阳。张宗璇还提出城东南没有郭墙,城西北是一个高坡,俯瞰城中清清楚楚,二者皆不便于守,应修筑寨堡为宜。傅寿彤认为有道理,但自己又被调离,未能实施。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又围南阳十余日,城中人截断了其所挖地道,太平军才退去。于是,大家都认同张宗璇的提议,“合力兴作”。这时,傅寿彤回任南阳,“宗璇及都人士重为规划,补所未竟,环寨而树炮台者十有六”,最终形成了南阳城的“梅花寨”。所以傅寿彤说“寨之力,亦宗璇之力也”。
修复后的南阳南寨墙
正是傅寿彤的这些作为,被南阳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傅寿彤离开南阳十年后,绅民为他立了《南阳太守傅公政绩碑》,而且在碑文中说:“十年前以有所讳,弗敢言,今则历久事定,即向之不得逞志於公,与吾侪者亦深知公之寔心,为民且更憬然,微公保全无以至今日也,爰举其事镌诸石以垂永久,非报德也,志不忘也。”十年前有所忌讳,不敢说。现在时间过去了,很多事都定了,可以说了。之所以刻碑,不是为了报德,而是为了不能忘记啊。
傅寿彤不仅是“文官能习武事”,而且博学多才,精于汉学、音韵、史志、书法、诗词。其家学渊源,父傅潢师从汉学大师洪亮吉,以经史见长。傅寿彤自幼深受父亲影响,服膺洪亮吉,潜心研读其著作,曾作《洪北江先生年谱》。乡试获第二名,典试官何绍基书写“实事求是”四字赠予他。其才华亦受到户部侍郎程恩泽、体仁阁大学士祁隽藻及汉学大师阮元的赏识。傅寿彤著作颇丰,有《古易殊文集》《易源》《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书经略商》《周官源流考》《论语偶笔》《石经异文考》《三国志音证》《汴城筹防备览》《归德寨堡图表》《湘漓别志》《十六国方域考》《十六国年表》《澹语》《真灵篇》《古文辞》《二十四节气证》《澹勤室诗》《吴越游记》《吴越归程》《真灵集》等。郑珍、莫友芝有“西南大儒”之称,而当时人认为能与郑、莫相提并论的,唯有傅寿彤一人。令人遗憾的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其家不幸失火,大多数著述毁之一炬。
延伸阅读:
傅寿彤(1818-1887),原名华赓、更名昶,字青余,号澹叟,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1844)举人,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以知兵事被王茂荫举荐于朝,发往河南军营差遣。以军功特授检讨,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光绪元年(1875)迁河南按察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长沙。一生阅历丰富,遍历川滇楚桂吴越燕赵。博雅多能,著作甚富。长女傅梦琼,嫁于开州(今贵阳市开阳县)朱庆墉,其子北洋政府代总理朱启钤。次女傅宝琼,嫁于陕西凤邠盐法道黄辅辰之孙、江苏布政使黄彭年之子黄国瑾。三女傅幼琼,嫁于晚清重臣、军机大臣瞿鸿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