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协同,为煤矿顶板灾害“吹哨”
9月10日,遵义市桐梓县矿山压力精准防控智能决策系统通过验收并正式上线。
该系统由贵州理工学院、桐梓县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开发完成,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与矿压多源数据的深度融合,具备对围岩变形、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能力,还可对周期来压进行智能预测与预警,可大幅提升灾害识别的准确性与前瞻性。该系统的研发已取得软件著作权8项,授权专利2项,承建单位已在贵州省内120余对矿井部署矿山压力在线监测系统。
在管理机制上,该系统构建了“实时上传—预警分析—分级推送—限时处置 —反馈消警”的五步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从感知、研判到处置、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强化了顶板灾害综合治理能力。
遵义市桐梓县副县长刘华龙认为,人工检查、经验判断等传统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必须向科技要安全、向数据要预防,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型。“这套系统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孤岛,真正让数据活起来、用起来、管起来,实现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防控。”刘华龙说。
“以往煤矿监测更多的是单一的煤矿、单量的数据,这个系统能够实现在县级平台上,整合各个煤矿、多维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实现准确判别,为灾害提供预警,具有较好的示范性。”中国煤炭学会监事会监事冯涛教授表示。
在桐梓县某煤矿320多米深的井下,记者见到了激光测距仪、锚索受力计等井下监测设备。“激光测距仪主要用于测巷道的两边的位移变形量,精度可达毫米级,锚索受力计这个是通过实时监测锚索轴向荷载的动态变化,直接反映巷道顶板支护体系的受力状态。”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赵训介绍了相关情况。
据了解,顶板灾害是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2024年,贵州省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贵州局联合印发《贵州省煤矿顶板管理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6年煤矿主要井巷、采区巷道和采掘工作面等要实现矿压在线监测,做到“全覆盖、真监测、真预警”。为助力方案的实施,贵州理工学院将陆续与省内相关县区合作,全面推动矿山压力防控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化转型。
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赵训认为,该系统的建设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典范。从项目启动之初,高校团队就与企业、政府紧密协作,确保研究围绕实际问题展开。
“这种‘政府引导+学术引领+技术实现+产业应用’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和成果的实用性,矿山压力精准防控智能决策系统可实现“省市县矿”四级联网在线监测及预警,为贵州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赵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