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快讯|老年人幸福的港湾 —— 安龙县社会福利院小记
晨光漫过安龙县社会福利院的檐角,84岁的吴正忠扶着栏杆缓缓踱步,安然自得。不远处的紫藤架下,几位老人围着石桌下象棋,时不时发出的吆喝声惊飞了檐下麻雀。

这里,青山环抱,森林深深,草丛依依,被当地群众称为“养生谷”,成了老年人幸福的港湾。

2023年7月,依托“南明之都,荷香之城”的生态底蕴,这座投资3370余万元、占地26亩的养老家园正式启用,设有200张护理型床位,目前入院老人有120多人。

双重监督护好“养老钱”
“郑姐,这箱子你得帮我盯紧了。”去年深冬,78岁的韦正品抱着一个上了三道锁的木箱找到县福利院管理员郑绍舫,箱底的15万元特困供养金在棉絮里若隐若现。刚入院时,老人把箱子塞在床底,夜里总不放心,每晚都要披衣起来摸几回。
“大爷,钱存银行才稳妥,取用随叫随到。”郑绍舫和同事连续三天陪着老人算“安全账”,终于让他松了口存进银行。如今,每月1200元特困金准时到账,老人再不用惦记钱箱子丢失了。
这份踏实,源于福利院织就的“资金防护网”。
“老人的钱,沾不得半点灰。”安龙县社会福利院院长熊隆芳指着墙上的流程图,每笔支出都要经过“部门申请—财务复核—院长审批—县民政局再审查”四关,食堂买50斤白菜都得附上三家超市的比价单。贵州省政府采购云平台的电子屏亮着红光,大米、棉衣等物资采购全程“晒”在阳光下;县民政局的审计组每月准时来对账。
“线上集中采购降成本,线下留痕可追溯。”熊隆芳翻开台账,小到创可贴,大到康复器材,每笔开销都清晰可见。这种“院内闭环管理+民政全程监管”的资金双重监督模式,让每一分养老钱都花在刀刃上,去年冬天添置的30床羽绒被,就是用省下的采购经费加购的。
医养融合托起“健康梦”
“张奶奶,今天血压是高压130、低压80,比昨天稳。”医务室里,县中医院的刘医生正给86岁的龙正芬调药。这个15平方米的房间藏着龙奶奶等全院老人的健康“大事记”:心电图机、血糖仪随时待命,硝酸甘油、氨溴索等常备药按季度更新,墙上的健康档案夹里,53份病历记录着每次血压波动和用药调整。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裴茂山身上。2023年8月,这位脑出血术后的老人被抬进福利院时,连坐都不能坐。之后,县中医院的康复团队每周来院里为老人护理两次,护工们也跟着学按摩手法,给老人翻身都要按“轴线翻身法”操作。两个月后,当老人拄着助行器跨出第一步时,护工回方菊激动得红了眼眶:“真没想到他能恢复得这么好!”
县福利院旁,一条500米长的通道正在铺设防滑地砖。这条通道,是县福利院直通县中医院的就诊通道。县中医院每月接诊福利院院民超30人次,37位重症老人通过“120绿色通道”转危为安。
“这里的医生比亲人还亲。”最近康复出院的贺正庄老人逢人便称赞道。
贴心服务织就“家温暖”
“朱大爷,软米饭配蒸蛋,今天得多吃两口。”护工吕六春推着轮椅刚到餐厅,老人朱天明就摆摆手要自己走。谁能想到,2024年7月入院时,帕金森综合征让老人连勺子都握不住,只能靠鼻饲管进食。
得知朱天明的情况后,食堂师傅每天变着花样做“病号餐”,护工们自学康复操帮他活动手脚。更让人暖心的是,得知朱天明的妻子住进精神病医院,女儿朱丽莉因家贫辍学后,熊隆芳连夜联系黔西南州儿童福利院,对孩子给予帮助。如今,朱丽莉在兴义市万峰民族中学读书,周末经常带着成绩单来看望朱天明。
前不久,康复效果明显的朱天明两次找到熊隆芳,表示要拿出5000元感谢福利院工作人员,均被回绝。熊隆芳对他说:“这是我们的工作,不需要报答,你把身体养好,就是给我们发奖状。”
福利院的温暖,也照进了王安和、宋家满的生活。瘫痪的王安和入院时完全不能动弹,一个多月后竟能慢慢活动;智力残疾的宋家满,从只能坐轮椅到自己走路,亲属每次来探望都红着眼圈说“谢谢”。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还常带他们逛街、赶场,谁想家了就帮忙联系家人,活动室里的棋牌声、健身器材的响动,让这里充满了家的“烟火气”。
夕阳西下,老人们坐在庭院里聊天,晚霞映红了他们的笑脸。在安龙县社会福利院这个“养生谷”里,规范的管理让人安心,贴心的医疗让人放心,温暖的服务让人舒心,这便是最动人的“民生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