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我”曾经是这块土地上的“明星房”!

综合广播 | 2021-06-07 10:04

(图片由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提供 海报制图李沛林) 

“我”曾经是这块土地上的“明星房”!

“我”曾经是这块土地上的“明星房”!

00:00 / -

石头作主材,以碎石加上石灰浆砌成土墙,盖上瓦片,这栋简陋的夯土房就是“我”,大家都叫我“干打垒”。别看“我”的外型低矮狭小,但在过去可是炙手可热的“明星房”。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老家六盘水迎来了10万建设大军,从天南海北汇聚到这里的建设者们,开始在昔日的荒坡、山坳“安营扎寨”,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有石用石、有草用草,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我”就这样应运而生了。矿区里、铁路旁、厂房边……“我”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一时之间成为了经济实惠的“热门房型”,为三线建设节约了大量的物力财力。

因为建设任务繁重,白天“我”看见的是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绝大多数建设工地不通公路,人抬肩扛各种设备物资是家常便饭。他们钻进山坳坳里建厂房、挖钻井、架井架,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儿十足。到了夜里休息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我”的怀里放松下来,有人闲坐翻动手中的书,有人唱起鼓舞人心的歌谣,有人躺在大通铺上沉沉睡去……

“艰苦奋斗”“身在山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身居山洞观世界、脚踏群山争先锋”……一条条斗志昂扬的标语成为“我”身上最靓丽的风景线。

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这些仰望星空,脚踩荒原的创业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践行奉献拼搏的高尚情操。那时的他们充满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也真的用几十年的奋斗,把这个六盘水变成了工业新城。

后来,更安全、舒适的新建筑出现,逐渐取代了“我”的位置,“三线人”也与“我”渐行渐远。再后来,“我”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成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里的一张老照片、一个复原的模型。虽然远离了大家的生活,“我”有些不舍,但是看到六盘水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们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我”甘愿做那个默默无闻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