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慢村
瓮慢村地处闻名湘黔边界地区的巍巍六龙山,六龙山耸立于铜仁市碧江区东南部,系武陵山脉子峰,村寨以黄、卢姓人口居多,是一个典型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村寨,是集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为一体的特色村寨。
风景名胜
1、川岩:这里有十里绝壁画廊,犹如画中游;经大小望乡台,感游子依依别乡之情;跨越自然天成的“三板斧”,领略三峰相应的刀刃之险,穿越崎岖古径,一路品味古道遗韵,于无限人文自然风光中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龙王沟大峡谷:龙王沟位于碧江区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翁慢村,龙王沟全长约 4 公里,境内竹海碧波、古树参天,溪流潺潺、瀑布成群,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龙王沟里还有百丈飘飞的龙须瀑、喷泉如柱的龙王泉、栩栩如生的龙角岩,还有那洞中飞瀑、冰壶三叠、丹霞奇石,美不胜收。
3、龙女望夫岩:龙王嫁女,七兄妹骨肉难分,哭嫁时流出的眼泪,六兄弟将妹妹早早送出宫门,等待花轿来接走,哪成想头天轿夫贪杯喝醉了,胡乱的把村姑抬走了,小龙女眼看着吹吹打打的花轿远去,遗恨终身。就在龙王沟的对门和附近山上有龙女望夫、村姑盼郎、醉酒轿夫、轿顶山化为石身展示在世人眼前。
4、二太公岩屋:溶洞旁边有座庙,因是秦楼坡杨姓的二太公在此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叫此溶洞为二太公岩屋。
文物古迹
1、卢家祠堂修建捐资花名册。该册子呈现横翻长方形状,用藏蓝色纸做封皮线装成册(封面损毁)。因封面无法辨认所以无法确认书写年限。册子内部详细介绍修筑卢氏祠堂时期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钱数目。这是一份有关卢氏祠堂修建的重要证明材料。
2、位于村口处的堡坎体现出的是防御智慧下的人类建筑结晶,它也见证了村子的历史发展。
3、翁慢村有黄氏祠堂和卢氏祠堂,保存较好。黄氏祠堂占地面积 500 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最后一次修缮为光绪五年(1879 年),整栋建筑依山临河而建,由戏楼、东西厢房及正殿组成,四周为青砖封火墙,正殿两端为云跌式马头墙。西楼两侧厢房前为硬山式青瓦,戏楼前院由方形石板铺成,戏楼、厢房均已毁。祠堂内现藏有明代至清代的黄氏祖先牌位十余块。瓮慢村黄氏宗祠,正殿为穿斗式硬山青瓦顶,面阔 13.15 米,为三开间前带过廊,西侧有配殿为辅助用房。祠堂内现藏有明代至清代的黄氏祖先牌位十余块。黄氏自明初由江西迁居于此,祠堂作黄氏祭祖之地,宗教活动场所,有时也作为当地戏剧或者傩堂戏演出场地。
非遗项目
舞龙
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的一种民俗文化。老百姓们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特色美食
盘子粉
手工粉,是瓮慢村村寨的特色食品之一。瓮慢村村民则称此粉为“盘子粉”。由沾米根据一定比例兑水浸泡半日,然后用石磨或电磨磨成浆液;将磨好的浆液用大锅高温烙熟成饼状,等烙熟的饼自然凉下之后,切成粉丝即为盘子粉。
传统建筑
黄军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土家族
该房屋建筑形似“L”。建筑属于木质建筑,主屋左侧为吊脚楼形式。该房屋左侧吊脚楼现主要为厨房,右侧正屋堂屋拥有神龛。左侧房屋分二层有回廊。整体建筑修建地势较为平缓,带有院落。依山而建视觉较为开阔。建筑外形特色为木质结构建筑,建筑墙体为木质。屋顶为青瓦。雕梁画栋注重视觉细节。
黄绍兴宅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土家族
木质建筑吊脚楼形式,依照地形修建。分有楼梯可上下,有院坝。属于偏近三合院的连栋木质青瓦房。主屋堂屋拥有神龛。照面贴有庆贺贴画。房屋与房屋前后连接较近。建筑带有六合门。
谢尚兵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侗族
该建筑属于三合院木质结构建筑。建筑物主屋左右连接其他木质建筑,该建筑依照地势建造。主屋中间为堂屋带有厅堂和神龛,厢房为卧室。厢房空间开阔利于居住。窗户分布较多。整体房屋构造通风、采光、避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