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的胃里藏着淮扬菜DNA!去安顺旧州古镇,看明朝cosplay

2025-08-15 14:22

众所周知,城隍是古代中国城市的守护神,一座古镇又怎么会有城隍庙呢?媒体曾经报道的中国非遗第一案,竟然与屯堡地戏有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如此神奇的cosplay体验是如何产生的?今天,走进安顺旧州古镇,一起品尝屯堡特色菜,体验地戏面具的变脸秀。

安顺市旧州镇的城隍庙,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旧州都要举行隆重盛大的抬城隍仪式,在这一天,旧州居民给城隍爷换新装、排銮驾,然后将他从城隍庙中迎请出来,在庄严的仪仗队簇拥之下,沿着古镇主街来巡游,人们以此来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城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城市守护神,旧州镇怎么会有城隍庙呢?原来这里藏着一段深深的往事。

旧州客栈是明成化年之前,安顺州府衙所在地,后来州府公所搬迁了,这里就空置下来。这座古建筑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是旧州最重要的历史地标。置身其中,至今仍能够感受到几分州府衙署的威严气象。

旧州古镇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曾经是安顺州行政中心。明初,大批征南军士进驻安顺州府一带屯田戍守,形成了今天旧州古镇周边的屯堡村落。明成化年间,安顺州行政公署从这里迁出,旧安顺州因此得名,又称旧州。

在旧州的街道上漫步,随处可见的是各色各样的小吃,比如辣爽的米豆腐,入味的裹卷,回味悠长的炸糍粑,不过真正可以体现旧州美食特色的并不是小吃,而是屯堡菜和官府菜。

旧州美食推广者王顺祥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旧州人,旧州菜由元明清时期的民族菜和土司菜发展而来,同时又深受淮扬菜的影响,崇尚本味,清爽可口。”

旧州菜是屯堡菜的典型代表,它吸纳了屯军故里、江浙菜注重养生的特点,又受历史变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香辣酸甜各味俱全。

王顺祥说:“明朝过来的这30万人,他们带来了淮扬菜的烹饪技艺,结合了我们贵州的山野食材,做出了今天我们贵州屯堡菜的美食特点。”

演绎中国古代忠勇爱国征战故事的地戏,是屯堡人传承了数百年的戏剧活化石。如今在旧州古镇,吸引了一批10后15后的接棒人。

年近80岁的曾玉华,曾多次带领地戏队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2004年到云南丽江,参加一位著名导演的电影拍摄,表演了《千里走单骑》的片段。

屯堡人把地戏脸谱叫做脸子,他们对脸谱奉若神明,平常仔细地收藏保管,演出的时候通过神圣的开箱仪式,请出面具,据说可以请神下凡。

安顺地戏面具雕刻师鲍波说:“我是屯堡人,也是一个地戏脸子的雕刻师,雕刻师通过造型、线条和色彩,对每一个人物的理解,注入到脸子的雕刻打磨中。在屯堡人的心中,脸子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信仰,一堂地戏它就要雕刻一套脸子,戴上脸子是英雄,摘下脸子是凡人。”

“我们制作一个脸子的工艺是很复杂的,要有几十步,从白坯到雕刻到彩绘,然后到最后的上色,还有挂胡须,都要经历几十步的步骤,才能完成这个脸子。从白坯一直到完成一个脸子,我需要10天时间。”鲍波说。

安顺屯堡几乎村村有地戏,其中地戏面具的雕刻师,主要集中在蔡关村和周关村等少数几个村,雕刻匠人和地戏演员一道,用他们的身体力行,坚守和传承六百年的屯堡文化。

从元朝土府公所到如今六百余年古镇,在烟云变幻的旧州,庄重典雅和忠勇仁义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薪火相传,它们镌刻在地戏的面具上,流传在地戏的唱词中,它们融化在旧州的美食里,也流淌在每一个旧州人的心田,这是旧州古镇承载的文化根脉,也是屯堡人共同守望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