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 关注 | 当尘封两千年的国宝舞动起来,有多惊艳?
兔年春晚,舞剧《五星出东方》的舞蹈选段《锦绣》惊艳亮相,用光影化作丝线还原织锦,让无数观众直呼“美哭了!”
你知道吗?舞剧的灵感来自一件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这件汉代织锦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这件国宝的织锦技艺来自“古代黑科技”?国宝上还有神秘莫测的占星语?今天,一起来探秘!
据和田博物馆的艾再孜馆长回忆,1995年10月,他们组织的中日联合考察队最初计划去北边的N14遗址,不料途中误车,在改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露出来的棺。
经过研究,考察队决定临时改变原来的考古发掘计划,将此棺所在墓地编为一号墓,做了一个10x10米的探方,才有了这震惊世界的一次发现。
此处考古所在地正是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考察队在此发现了大量织物。1号墓地8号墓中的男性贵族周身穿戴华贵的服饰,右臂旁的一枚方形护臂保存完好,引人注目。
护臂上的字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清晰可见,这令考察队的所有人都惊喜不已。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就这样在千年黄沙中现身......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诞生于汉代,距今两千多年。
护臂主体剪裁自五重平纹经锦,边缘有六条绑绳,蓝、绿、红、黄、白,五色经线织出云山、星象、草木和鸟兽,纷纭色彩装扮了主人的手腕。
山石云气与奇禽异兽的组合在汉代寓意仙境,是流传四海的装饰母题。
汉风西传的这件护臂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最早带有“中国”字样的文物,这或许是中原王朝给精绝古国的馈赠。
护臂丝缕的叠加构成锦缎,颜色的集合拼出画面与文字。织锦的纹样间自右及左横列八个篆体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一句吉利的占星语。
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也称太白、岁、辰、荧惑和镇,地分九州,中国指的是中原。
汉人美好的愿望浓缩成千丝万缕,被细密编织进这一掌见方的精致里:五星会聚,辉映东方,则利中国!
当时的人们相信,每当五星会聚,辉映东方,大汉就将安宁昌盛。
两千年前的“织女们”,到底是用何等技艺织造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呢?
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依照汉代的技术使用原始的工艺仿制五星锦,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全幅的画面和完整的语句再一次缀合在世人眼前。
五星锦采用五种色彩的丝线织出,每平方厘米经线220根,纬线48根,丝之纤细、线之密集都展现了公元2至3世纪最杰出的丝绸织造工艺。
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蜀锦提花机模型为今人复原逝去的神机提供了线索。
这款提花机被誉为“汉代计算机”,深藏黑科技,到底有多“神机妙算”?
2000多年前的“计算机”,除了有硬件系统,还有一个自动提花程序。算法都存在综片里面,有84片综,综片里面存了“五星出东方立中国“画面的一个程序。
有10470根金线,按照设计意图,穿过84加2片综,形成了960多万的一个矩阵交织点。这即就是0和1的二进制概念,这是庞大的一个程序,它可以像电脑编程一样装在100台机器上。
那时的丝绸正是因为有提花织机技术体系的支撑,才得以批量化、标准化、产业化。
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用自己独特的东方智慧,形成了独步天下的提花技术体系,织出灿若云霞的五色云锦,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把世界装扮成一片锦绣。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曾完整记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出土、复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此前,《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世纪大厅展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复原件正是此次展览的核心文物。
春晚舞蹈《锦绣》再现大汉盛世歌舞宴乐的景象,完整舞剧《五星出东方》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题材创作,表演者们步步生莲,翩翩起舞,呈现出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这部舞剧也将于2月中旬再次登上舞台。
现代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让千年国宝织锦护臂“活”起来,织出锦绣江山。
经与纬
线与路
古与今
在沙海古道上
我们看到了你
也遇见了自己
请相信
对家园和未来的美好祝福
从未变过
🌟🌟🌟🌟🌟
内容来源:《如果国宝会说话》、央视新闻、国宝大会、中国丝绸博物馆、光明日报
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
总监制丨庄殿君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畅
责 编丨蔡天然 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