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阅贵州》系列片第十一集——《中华民族契约精神的缩影——黔西南布依族文书》
自8月26日起,《典阅贵州》系列片第7至12集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6频道播出。贵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族古籍书籍、碑刻、口传和建筑、服饰、音乐、器具等方面,其中民族古籍不仅承载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贵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典阅贵州》系列片,将以贵州世居民族经典古籍为依托,来展现多彩贵州的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讲好多彩贵州民族古籍经典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23日周一20点10分,《典阅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6频道播出第11集《中华民族契约精神的缩影——黔西南布依族文书》,敬请届时收看。
《中华民族契约精神的缩影——黔西南布依族文书》
布依族契约文书是特定历史时期,布依族乡村社会经济关系行为的一种文化记录,是研究布依族乡村社会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布依族民间古籍文献资料之一。
2022年,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出版了由鄂启科整理点校完成的《黔西南布依族文书》一书。
是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的第一种成果,为民族文献的发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推动贵州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布依族历史悠久, 距今已有数千年。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往交流,布依族文书大多使用汉字来书写。
贵州,一直是一块滋养民族文化的沃土,却似乎总是处于被描写的状态,人们常说,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首先要从认识它脚下的土地开始。
布依族的文书从内容类别上可分为:分关契约、典当契约、婚姻契约、买卖契约、抱养契约、身份契约等六大类。
其写作的格式从右往左,竖排依次是契约抬头、契约正文、契约人员表、契约订立时间四部分组成。
契约文书分为民契和官契,也叫“白契”和“红契”。清朝及民国时期,在我国各民族均普遍存在,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共识。
在《黔西南布依族文书》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份契约:在一个寨子里,有一户人家,男方丧偶,女方新寡,为了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让一个家庭能够支撑下去,在媒人的撮合和家族的同意之下,男女双方最后重新组建了家庭,并订立了一份入赘契约。而这,也就是布依族文书中身份契约的体现。
在《黔西南布依族文书》一书中,收录的契约文书内容丰富,所涵盖的内容、信息量巨大,展现了民族特色、体现了文化交融,是研究布依族社会历史、民族习惯法、乡村社会形态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重要的民间历史文献资料,对布依族乃至少数民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份泛黄的文书,是一部民间社会经济关系行为的历史,也是一部乡土社会发展史,更是一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知中华各民族对“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古人早就有高度的认知,契约文书就是这种高度认知的历史见证。
《黔西南布依族文书》是中华民众契约精神与诚信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字字句句都是千金诺言,如清同治七年(1868)鄂里与鄂常两户订立的“永送私田文契”中写的犹如高山滚石,日后房族人不敢前来争论,二比不敢反悔异言。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成为推动契约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奠基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透射出坚如磐石的诚信至上、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需要我们去大力提倡,弘扬和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