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制造丨从“一根纱”看传统产业焕新

2025-07-08 21:07

近年来,贵州省抓住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的机遇,锚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目标精纺“一根纱”,着力将纺织服装产业培育成经济新增长点。各地纺织服饰企业通过实施技改项目、引入智能化设备等举措,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产业园区,这家主要生产各类包芯纱产品的纺织公司,今年新投产了一个车间,可精准控制纱线捻度,进而提升纱线的强度、弹性和手感。

贵州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友军说,捻度的控制根据客户的需要,技改之后,一吨纱的产值提高了2000块钱,原来由单纱捻成线,每天只能供应下游客户20余吨,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每天40余吨。

通过生产设备和技术革新,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前五月,公司总产量达5987吨,产值约9500万元。而设备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会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公司在实施技改的过程中将节能降耗也纳入了任务清单。

贵州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友军继续说,这次技改,把所有的设备全部使用变频器和电脑控制,也降低了能耗。跟园区合作,利用太阳能进行生产,一个月至少要节约5到10万块钱。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于去年落户的这家纺织公司建有6万平方米的厂房,配备8条生产线,可年产各类纱线达6000吨。为应对不断增加的订单量,今年该公司新引进多种先进设备,使产量提升15%的同时,降低能耗20%。

毕节盛安纺织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李永江表示,公司主要是生产麻类混纺纱线,目前还有2000多吨的订单。公司计划扩大生产线到7万锭,年产量的话达到1万吨,年产值4个亿。

位于贵阳贵安的这家服饰公司,今年也投产了智能生产项目。车间内,四条智能吊挂生产线有序运转,机械臂精准搬运布料,目前,企业已接到多个知名运动品牌的订单,今年产量预计超过80万件。

贵州美鸿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开云说,一台模板机可以抵10个人的工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艺、效率。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