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七位一体”心理育人模式“落地生花”
遵义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工作目标,以实现学生心理自助成长为心理育人理念,积极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心理育人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家校共育、社会服务“七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模式,心理育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获得贵州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示范中心”。
平台与环境:心理育人工作有保障
目前,遵义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共建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等9个心理功能室,心理健康教育场地面积(含珠海校区)共1170.72平方米,积极构建心理教育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学生可通过网站、微信、易班等多种网络平台进行在线预约、线下留言,实现在线预约、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知识科普、危机干预和档案管理及数据分析等一站式专业服务。同时,该校重点推出“入学季”“考试季”“毕业季”“就业季”心理调适指南,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科普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自助与互助:心理育人队伍有体系
遵义医科大学选优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心理技能,定期选派专兼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参与专业培训及督导,有效发挥“教师引领”的育人主体作用。该校积极组建、发展学生心理社团,每年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部学生等心理骨干1000余人,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中贡献出朋辈力量。以“教师引领+朋辈互助”形成心理育人合力,发挥积极作用。
课程与引领:心理育人知识全覆盖
遵义医科大学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通力合作,建设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为主,《心理学与幸福人生》等选修课为辅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并在教学评价中获得学生一致好评。
咨询与危机:心理育人工作有温度
遵义医科大学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制度建设,明确了《遵义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应急机制》等心理辅导和危机制度。
该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温暖的心理咨询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每年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每学期开展心理排查,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关注危机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传承与服务:心理育人有延伸
遵义医科大学大力推进社区心理合作育人工作,开拓“社区合作”育人模式, 践行“1+1+N:社会心理服务区域发展模式”。依托心理学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开展心理服务基层行动,组织院系在暑假三下乡、社区义诊活动时将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同安排、同部署。2022年11月遵义医科大学与正安县新州镇政府共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基地,为周边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贡献力量。2022年6月,该校承办第七期“贵州心理健康教育讲堂”。
丰富与贴切:心理育人活动有活力
遵义医科大学始终坚持“育心育人,育能育才”理念,坚持品牌驱动,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班会、心理微电影大赛、心理剧大赛、院(系)心理健康活动风采展等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活动,并将校园原创心理情景剧打造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
原创剧目《追光的木偶》荣获2021年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三等奖;原创剧目《成长的弯路》荣获2022年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百佳优秀剧目”优秀作品奖;心理微电影《高光》成功入选2022年首届全国高校100部百佳心理微电影作品展;2021-2023年,遵义医科大学在全国大学生心理知识大赛活动中两度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