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甘蔗”虽有趣,却要警惕本末倒置
四川眉山的“偷甘蔗”活动正是用情绪消费虏获了人心。近日,四川眉山农户童鹏飞推出了“自助偷甘蔗”活动,他将45亩甘蔗地改造为夜间沉浸式游戏场:支付9.9元即可扮演成“小偷”砍甘蔗,村民NPC牵狗巡逻抓捕。
游戏化的场景设置和富有创意的消费模式精准击中人们对童年野趣的怀念和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偷”甘蔗不断走红,单日吸引上万人涌入,更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热潮。
其实,四川眉山的“自助偷甘蔗”活动是受到此前浙江绍兴“可偷甘蔗地”的启发,就“偷甘蔗”这一类活动本身来说,本质上是一次富有创意的商业探索。老板请人们来“偷甘蔗”,希望抓住人们重情绪、重体验的消费心理需求,将甘蔗以促销的价格售出,为甘蔗打开销路。没想到却无心插柳柳成荫,让这一游戏化的销售方式走红。
从滞销到抢购,“偷甘蔗”这一消费活动在创意上实现了突破,但在流量的狂欢之后,难题也随之而来。其一,由于消费者的一拥而上,活动成本骤然增加。比如四川眉山的甘蔗地,NPC团队人数由11人暴增至40人,日薪支出超过4000元,老板在网上表示“压力越来越多,人多却赚不到批发价”,陷入日亏损3000元的困局;其二,由于甘蔗地大且游戏过程中无人看守,使30%的甘蔗遭到恶意破坏,很多甘蔗被啃噬后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其三,甘蔗地的基础设施简陋,且当地对客流量没有管理,导致安全与规则问题频发,比如照明不足使顾客崴脚、划伤等。
此时,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偷甘蔗”这一活动设置的初衷,“偷”“抓”“砍”这些游戏设置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有趣的消费体验,最终服务于甘蔗的销售。但随着流量的涌入,如若“偷甘蔗”的重点由“甘蔗”本身变成了仅仅体验“偷”“砍”“跑”的乐趣,便难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对此,商家需要在“拥抱新创意”与“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点,一味地在网络中呼吁消费者“别来了”并不能破解这一困境。要真正用好流量,不妨在情绪价值的变现上下功夫。比如尽快完善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运营的硬实力能够匹配上消费者们高涨的消费热情,分时段预约、限人限流都不失为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法。另外,还要在产业延伸上找方法,“偷甘蔗”的首创者王勇龙在浙江就打造了“可偷联盟”,联动景区推出“凭偷蔗支付免门票”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将甘蔗的销售链条延长,现场售卖甘蔗制品、甘蔗汁DIY,这些多样的销售方式都可以让“偷甘蔗”突破单一的盈利模式,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不论是哪种改进方式,我们都应该看到,“偷甘蔗”的深远价值,不只是让更多的农户和商家复制一个个“偷甘蔗”的销售方法,而是将其中蕴含的“农产品+消费场景”的模式系统化地推广开。这才是火爆的“甘蔗流量”为农产品以及乡村的发展带来的宝贵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