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打旅游“强心针” 助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习水县累计接待游客3298.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1.19亿元,相比“十二五”末翻了五番;现有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9家、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甲级村寨1个。近年来,习水县旅游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习水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杨胜表示,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为全省推动旅游产业化和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特别是“四大行动”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方法和路径。“我们习水有信心和决心,在全省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的带动下,寻求新的突破,从习水红色旅游、酱酒文化、乡村避暑三个方面全力推动习水旅游产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习水县围绕“酒旅并举·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坚持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着力打造“黔川渝结合部县域旅居中心”建设目标,以“四新”主攻“四化”,奋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习水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以实施“四项行动”为抓手,将习水县建成产业发展动力强劲、文化魅力突出、城市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黔川渝结合部县域旅居中心、中国知名山地康养度假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县。
近年来,习水全力发展红色体验旅游,不仅让青少年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锻炼意志和毅力。截至8月,习水举办红色培训767班次36730人次84108天次。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培训累计接待4.1万人次。
全力发展红色体验旅游。做精“旅游+文化”,深挖“四渡赤水”红色资源,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习水段)建设为契机,推进习水红色文化“研学旅”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四渡赤水培训学院和四渡赤水革命研究中心2家当地红培机构,开展现场教学、专题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拓展教学等课程研究与开发工作,开发《从四渡赤水胜利看党的群众路线》《铮铮誓言》《“初”发——用信仰丈量新时代的长征路》《祖国,只要您需要》等特色课题,着力打造中国土城“红培之都”知名度。持续提升习水红色旅游业态,打造土城镇青杠坡村、隆兴镇淋滩村、程寨镇石门村、良村镇后滩村4个全省红色旅游示范村。
全力发展酱酒文化旅游。依托“中国酱香·赤水河谷”区域品牌效应,紧扣打造世界优质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目标,做靓“习水酱酒”品牌。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酒原产地和主产区资源优势,打造以习水纯酿固态酿造、习水酱酒标准为赤水河谷产区代表的特色品牌,全面提升“习水酱酒”知名度和美誉度。整合赤水河流域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酒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增强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与酱酒文化高度融合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辐射带动周边文旅项目二郎镇飞鱼谷漂流、杨家园(水上)运动综合体及回龙镇、隆兴镇沿线农旅一体项目发展,全力将酒旅产业发展成习水旅游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
全力发展乡村避暑旅游。深度挖掘习水生态、气候优势,按照“清凉一夏,旅居习水”定位,以县城区、鰼创区为核心,打造一批精品避暑度假产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推进乡村宾馆(客栈)提升改造,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旅游业态,深度挖掘“踩山节”“李花节”“丰收节”等一系列体验性旅游活动,推动习水黔北麻羊肉、古树红茶、豆腐干转化为旅游商品,以旅游产业“强起来”、旅游经济“火起来”,带动农村群众“富起来”,让全县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仙源镇聚朋山庄老板王成华说:“以前每年过完春节就要收拾行李出去打工,现在不同了,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对我家三层楼里的空闲房间进行了改造,装修成乡村宾馆,共30个床位用来做接待。今年从6月份到现在,接待重庆、四川游客近1600余人次,两个月收入大概有8万元,比去外面打工强多了”。
习水县的旅游产业正在从扩充景区数量、规模向提升景区品质、业态转变,不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据了解,截至7月,习水县2021年接待游客737.28万人次,综合收入70.29亿元;乡村旅游接待191.69万人次,过夜游客45.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