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神 ——记兴义市建设路消防救援站班长周松

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 | 2024-04-24 16:56

  引 子

熊熊大火疯狂吞噬着房屋、车辆。一阵风吹来,火焰喷得更高,燃爆物四溢,周边群众吓得四下逃散。

消防车驰来,车上跳下一个瘦高青年,身手矫健、目光坚毅,迈大步,逼向火源,快速观察火势,转身朝身后队友沉稳下令:“快!布管、传输,上泡沫!”

一群消防员边跑边放消防管,冲向火海。“快!打泡沫!灭火!”周松目测战士的速度、与火源的距离,下达指令。短短20秒,泡沫枪全开,向疯狂火魔发起猛烈进攻。

周松是兴义市建设路消防救援站的班长,他用忠诚与担当铸成老百姓的守护神。

 别怕,有我们在

2011年12月,周松加入消防救援队伍,从此开启赴汤蹈火的生活。至今,他仍清晰的记得初次参与救火时的情景。

次年4月,向阳路一居民楼突发火灾,周松获准第一次参加救援,负责外围辅助。看着队友们一个个冲进火海,让他热血沸腾,他想:要是我也能进去救人就好了!

正激动间,不远处有人大声说:“天,太惨了!听说里面烧死了一个人!”周松一听愣了,瞬间心脏砰砰跳个不停,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死亡,他忽而想逃离这个灾难的地方,时而恨不得马上冲进去救人。

既激动又害怕间,队友们从大火中拽出一位老伯,被火熏得满面黑灰,一再哭喊着、挣扎着,要跑回楼里救老伴。周松顾不得多想,搬张凳子扶老伯坐下,打来一盆水,打湿毛巾,轻轻帮老伯擦脸,边擦边耐心安慰:“伯伯,别怕,有我们在!”在他的安抚下,老伯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这就是周松,他带领着班里的战友,即便自己也怕,哪怕自己力量有限,也要倾尽全力的帮助受灾群众。

一次,桔山街道高层小区电梯井着火,火势不大,但烟雾极浓。由于居民不懂得使用防火门,导致浓烟窜进了各楼层各家各户,无一幸免。

接到请求增援通知,周松立即驾着消防车,拉上队伍驰援救灾现场。消防车刚驶进桔山大道,远远就看着浓烟弥漫,越积越多,风中还传来刺鼻的味道。

周松粗略评估了一下灾情后,郑重地发出战前动员:“弟兄们,我参加过上百次火灾救援,第一次看到这么浓厚的烟雾,此次救援的难点,应该是搜救困在浓烟中的群众。大家戴好空气呼吸器,每隔半小时出来换一次,无论什么情况,不能摘下面罩;无论有多困难,不能落下一个群众!”

到达现场,周松争分夺秒检查每个消防员的防护装备,以防出现意外。

不出所料,搜救被困群众是重点,因周松带的队伍已佩戴好了呼吸器,指挥长便让周松带着搜救攻坚队,负责从1楼到18楼搜救被困群众。

周松带着攻坚队员,冲进滚滚浓烟,顺着步梯一层楼一层楼的搜索,一家一户的敲门,解救还困在烟雾中的群众。

原本,作为班长、安全员,周松可以不用参与现场搜救,坐镇指挥、统筹调度即可。

可是,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尽早救出被困群众,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统筹队友们的救援情况,沿防烟楼梯间从18楼逐层侦察楼道烟雾、防火门和人员被困情况,答复队友的问题和请示;

一边盯着计时器,以防队友们使用空气呼吸器超出供氧时限,发生意外;一边观察所到之处的建筑形态是否发生异变,评估可能遭遇的次生灾害;一边脚下生风,穿行在浓烟弥漫的楼道间,一户一户敲响生命之门,找到被困群众,引导转移到安全区域,又冲进浓烟去救下一个人。

四个多小时的救援,周松同志带领攻坚组成员,配合大道消防救援站救人组,成功营救数十名被困群众,转移疏散被困群众上百人。

当围观群众向他们致谢时,当组织上通报表彰时,周松不仅不高兴,反而难过得想坐在地上大哭一场。

原来,搜救中,有群众没有找到湿毛巾捂住口鼻,消防员把自己的呼吸面罩让给群众,被呛得寸步难行,情急中爬出窗外,趴在空调挂机上,等到队友们找到他时,他已经被熏晕在挂机上。

班上的队友出意外,周松比自己受伤还难过。既为队友们的勇猛心细感到骄傲,又为自己没保护好队友而自责。

怎么样才能做到救人不伤己?他多方查找资料、请教外地同行,终于发现,可以携带便携式呼吸器,或者在现有呼吸器上增加设计个共享吸气口,就能够解决救援过程中消防员呼吸器不离身,又能有效救援群众。

在救援总结会上,周松只字不提救援的成绩,而是呼吁采购一些便携式或可共享的呼吸器。

他的呼吁引起了组织重视。救援队里用的空气呼吸器,都设置了共享备用口,可供两人同时使用。

周松的心情,才由自责变成了欣慰。

到黔西南州工作12年来,周松共参与灭火救援、抢险救灾任务2400余次,执勤安保300余次,营救被困人员43人。

执行任务中,他受过伤,流过血,逢年过节从没回过家,作出许多常人想像不到的牺牲。

当有人问他,这样拼命为哪般?周松说:“我的辖区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乡,辖区人民就是我的家人,我希望我的家人们都幸福安康。”

专业,是这样练就的

百战百胜的周松,不经意间产生了“轻敌”的情绪:消防救援不过如此。

一次意外,给他当头一棒,他才彻底清醒过来。

那是2013年7月的一天,救援队接到报警,一个居民楼失火。他们赶到时,火势并不大,一条水龙冲出,火神很快被灭掉。检查到一个角落里的房间时,房门紧闭。侦察员小心翼翼地推开门,也没问题,转身出门。

周松下意识地认为房间里是安全的,他想也没想就走进房间,发现地上有一堆已熄灭的可燃物,烧得乌黑乌黑的,屋里除了温度畸高,没什么异样。

他正想慢慢往外走,突然听到“喷”的一声,房内如同炸弹爆炸,爆燃物四射,火焰如巨龙般冲来。他立即跳出门外,热浪将他推出很远。他站稳身子回头看时,整个房间已被火海吞噬,火苗直往门外钻。

惊魂未定的他,看清形势后,惊出一身冷汗。如果他反应慢一点,说不定就被烧焦了。

灭火后,火源调查组发现,那个房间可燃物充足,此前没有明火是因为屋内门窗紧闭、氧气耗尽,可燃物全部炭化。侦察员推开门后,空气灌进房间,供氧充足,一直蓄着的暗火、热量遇氧爆燃,迅速进入猛烈燃烧阶段。

回到救援队后,周松才感到两个耳朵火辣辣的痛,还有几个水泡,原来就在那一息之间,火神已经悄悄亲吻过他年轻的脸庞,伤亡曾与他擦肩而过。

此次救援遇险,深深刺痛了周松的神经。他清醒的认识到,灾害是未知的、千变万化的,而自己的救援知识、经验却是后知的、被动的。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只有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突破自我,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保护群众、保护自己。

从此以后,周松疯狂的投入训练和学习,对组织管理、执勤训练、灭火救援等各类灾难的典型救援案例信手拈来。

作为驾驶员,他努力钻研车辆驾驶技能和车辆高科技工作原理,已安全驾驶超过10万公里。全州仅有2辆登高消防车,50米长的高臂,他不仅操作得非常熟练,而且一般的故障自己就能处理。

他常说:“操作消防车,要做到人车一体,感觉车子就像是自己的手脚一样,才能高效、规范作业!”

训练场上,他更是拼命训练,别人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发胖,他却越练越精干。

他带着站内消防员严格训练,讲要领、做示范,将他掌握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毫不保留地做好传、帮、带,站内消防员的专业水平明显提升,获得全体指战员一致好评。

“周松,加油!周松,加油!”

2017年1月,全省消防总队业务大比武在贵阳举行,现场却热火朝天,满场的硬汉气息直冲云霄。

周松代表黔西南州队出战,上场预备时,因他身材中等,面容沉静且略带羞涩,和其他市州高大威猛的战士相比,显得有些干瘦,评委和观众并未关注他。

“嘘”的一声,比赛哨响。周松如离弦之箭,冲向3个200公斤的泡沫桶。叉车起桶、装车锁紧,推运至泡沫输转区,开锁卸货,一气呵成,200公斤重的泡沫桶被他玩得溜溜转,全程无一疏漏。在全场喝彩声中。泡沫桶被运到消防车边,他十指如飞,快速转动连接阀,几秒就连接好三根传输气管,打开阀门,泡沫输转顺畅。瞬间,他已奔到车头,双腿一蹬,翻身跃上登高车,点火发动,泡沫传输结束,战友拨管,他踩油门,配合得天衣无缝,场内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转眼,他已操作登高平台消防车,来到指定楼前,车刚停稳,50米的机械长臂已缓缓伸出,快、稳、准地伸到二楼窗口,机械斗中的战士跳进二楼,泡沫恰好到位,快速打出泡沫灭火,最终救出被困人员。

周松的与的队友操作,像一把出鞘的利剑,锐不可挡。让评委振奋起来,观众喝彩不断。

激烈的比赛结束后,周松和队友获得泡沫液输转和登高平台消防车救人操作比赛第三名,黔西南州收获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交给我, 放心吧

2020年4月初,武汉抗疫进入攻坚阶段,大量患者从方舱医院撤离到集中隔离点,援汉突击大队硚口区突击二分队负责的隔离点全部满员。为确保消防安全,队长又宣布新任务:“战友们,刚明令,需对康复患者居住点进行消防安全巡查,一共有3栋楼,住着600多个阳性康复者,有感染风险,大家根据自己身体状况、争取到家人同意后,愿意去的主动报名!”

“队长,交给我,我是消防员,专业对口!”队长刚说完,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

第一个请战的人,正是周松。

那年初,周松回乡探亲滞留湖北,先是主动报名参与社区抗疫,后再次递交申请书,加入武汉援汉突击大队硚口区突击二分队,负责某大学的隔离点的物资入库出库、隔离点人员基本情况统计上报工作。

隔离点住满了阳性患者,一边是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一边是进进出出的救护车,在谈阳色变的当时,让人隔着仓库都觉得胆战心惊。

周松和他的队友们每天穿着两层防护服,完成数万物资的搬运、发放,衣服汗湿了闷干,闷干了又湿。吃饭时先仅着群众,每每几大车饭发完,运气好吃冷饭,运气差就饿一顿。一天累下来,他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耗尽了,穿着防护服,靠在仓库的物资就睡了。

而现在,队长宣布了一个更危险的任务,对大家来说,又是一重更严峻的考验。

面对周松的请战,队长并不意外,这个肯学肯干、再累也要把床铺叠得像豆腐块的战士,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你考虑好了吗?你还没结婚呢,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连个后人都没有!”队长关心地说。

“我是消防救援战士,国家有难,人民有难,我就要冲锋向前!哪能只顾自己?你看我这身板,钢铁一块,病毒想下嘴也没地方啊!”周松的回答,让紧张的氛围轻松了下来。

一天,周松和一个战友正在楼道巡查,突然,一间房间里传来剧烈的呕吐声,一阵紧似一阵,让人感觉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一样。

周松快步冲到门口,一看房号,他马上记起,里面住着一位60多岁的大爷,是一名脑癌患者。医生说过,感染疫情后,原本有症病的人容易引发并发症,是不是大爷发病了?

“你赶紧给医务组打电话,这里交给我,我先进去看看。”周松对战友说。

“不行,进入房间太危险了,按规定我们不能接触患者,只能报医务人员处理,而且我们又不懂医,去了也不管用!”周松的手已经握住门把手,却被战友一把按住,不让他开门。

屋里突然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呕吐声戛然而止。

周松一惊,拨开战友的手,猛地推开门,边冲边喊:“大爷,你怎么了?”

只见一位干瘦的老人,倦成一团,昏倒在一堆呕吐物中,一股恶臭穿过防护服,直往周松鼻腔里钻。周松心里一酸,哪得还顾得上“离一米”,轻轻抱起老人,缓缓平放到干净处,搬开嘴巴,查看是否有东西堵住呼吸道。

这边,战友也联系上了医生。

电话里,医生叮嘱:“你们不要碰患者,医护人员5分钟就到!”

战友与最先赶到的医生找来担架。

“我已经接触过了,你把担架放平,我抱老人上去!”周松再次轻轻抱起老人,放到担架上,和战友一起抬着担架,又稳又快地从五楼飞奔而下。

把老人抬到院子中时,救护车恰好赶到。二人把担架抬上车,跟着救护车一起送到硚口区医院,做好交接、告知医生老人病史后才返程。

因为周松和战友的迅速果断处置,老人得到了及时救治,但这次冒险救人的壮举却被他瞒了下来。当家人来电问他工作情况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安心!我每天就是在电脑上统数据、做表格,安全得很!我还学了几招电脑操作新技能,大家都夸我厉害呢!”

遇事不避、遇责不逃。始终坚持第一时间冲向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周松,一个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共产党员,一个时刻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优秀消防卫士。数不清多少次参与紧急救援,记不清多少次冲锋陷阵,不过有一组数字记录了这位优秀的战士:荣立三等功3次、嘉奖7次,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劳动者”等光荣称号。

(撰稿人: 黔西南州政务服务中心 黄敏)

编辑丨蒋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