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李飞揭秘贵州洞中奇棺
【人物名片】
李飞,史学博士,研究馆员。历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馆长。曾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海龙囤的发掘成果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2016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2016年)等奖项。出版论著3种,发表论文与简报30余篇,发表学术随笔40余万字。研究成果曾两获贵州社科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一项。
贵州地处中国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西南片区,素有“溶洞之乡”之称;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民间文化深厚。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造就了贵州特殊而神秘的洞葬文化。
在第七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中,贵州将洞葬文化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族群使用这种特殊葬俗?其时空如何分布?有何寓意?
在青岩百无一用书店举行的“书香·花溪之书香青岩”阅读推广活动第二场现场,考古学家、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向我们讲述了这一千年葬俗的“前世今生”。
来吧,让我们一起探秘贵州洞中奇棺。
贵州哪些地方发现崖葬遗存?
李飞先生从一种特殊的丧葬形式——崖葬讲起。崖葬是将死者葬在悬崖之上,其特点是“葬在崖上”,有葬无坟,它既区别于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葬俗,也与汉晋时期川渝等地较为流行的“崖墓”有别,流行于商周至明清时期的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甚至近、现代仍有残余。
李飞说,崖葬大体上又可分为“悬棺葬”和“岩洞葬”两种类型,前者的称谓相对统一,后者又有崖洞葬、洞棺葬、棺材洞等名称。“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渊源有自,应区别对待。”他说,这两类崖葬,在贵州均有分布。
到目前为止,贵州省已在平坝、长顺、紫云、望谟、罗甸、惠水、龙里、贵定、福泉、都匀、平塘、三都、荔波、独山、花溪、开阳、榕江、石阡、铜仁、松桃、岑巩、德江、务川、道真、思南等24个县、市70个多个地点发现崖葬遗存。
贵州的悬棺葬和岩洞葬渊源何处?
李飞说,黔东北悬棺葬应是六朝以后“五溪蛮”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后裔“峒人”“冉家蛮”“仡佬”等民族的遗存。也就是如今仍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土家、仡佬、苗族和侗族等。这类葬习至清代前后即已式微。黔中及黔南岩洞葬,应是唐、宋以后迄今仍活动在当地的苗、瑶、仡佬等族群部分支系的遗存。
而岩洞葬的源头可追溯至桂、滇先秦时期,时至今日,当地部分苗族和瑶族仍在沿用这种葬习;贵州悬棺葬可纳入到中国长江流域悬棺葬的系统中予以考察,岩洞葬则是黔桂山地独有的一种葬习。中国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目前发现的岩洞葬仅分布在珠江上游的黔、桂、滇山地,分布范围较悬棺葬小。作为两大水系分水岭的贵州,恰是两种葬习交汇、碰撞与融合的地区,对该地区崖葬的梳理有利于我们理解两种葬习的渊源。
李飞先生爬梳文献典籍,发现对贵州崖葬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宋年间,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十四、宋代朱辅《溪蛮丛笑·葬堂》分别记载了“五溪蛮”的悬棺葬、“溪蛮”的岩洞葬;明代也有部分记载,明嘉靖《思南府志·拾遗志》:“府南四十里许,有家亲殿者,在一大岩穴中,岩高百余丈,下临大河,行舟者往往遥见之。”“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发骨而出,易以小函,或枷崖屋,或挂大木。”说的都是黔东北地区的悬棺葬。此外,明嘉靖年间的《贵州通志·卷之三·风俗》及《炎徼纪闻·蛮夷》,明郭子章《黔纪·卷五十九·龙家》都有记载;清代、民国时期关于贵州崖葬的记载颇多,却多辗转摘抄自前人,鲜有新意。
“以上所记,涉及时之思南府、沿河司、石阡府、龙里卫、独山州、荔波县(即今之铜仁、黔南、安顺)诸地的五溪蛮、峒人、冉家蛮、康佐苗(或作尨家、龙家)、短裙苗、黑苗、犵狫、花仡佬、瑶族等族群。其葬法,或于临江石崖凿龛而葬,或直接置天然山洞间,而未必临水,反映出文献所载的贵州崖葬中既有悬棺葬,又有岩洞葬。”李飞说。
其他国家是否也有崖葬存在?
李飞先生介绍,崖葬实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从南中国到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乃至大洋洲都有分布。通过对古DNA的研究,科研人员推测悬棺葬习俗约在3600年前起源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百越族群,之后在华南地区广泛流传,约两千年前传播到了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地区。
遗产学证据表明,现今广泛分布在台湾海峡、东南亚和太平洋西南部岛屿的南岛语系人群,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南方沿海人群有着非常密切的遗产联系。这表明,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400年左右。
崖葬与岩画之间有什么联系?
我国著名的贺兰山岩画 (来源:网络)
有意思的是,世界各处的崖葬分布区与岩画分布区在很大程度上重合。李飞引用石钟健《悬棺葬研究》的结论说:“行悬棺葬的人,很重视在岩壁上做绘画或雕刻,一如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统治阶级重视在墓室中做壁画和雕刻一样。做绘画或做雕刻的目的,不外乎是安慰死者,或者借以张大死者的威望;或者作为表示死者所属的氏族、部落的徽志”。
李飞认为,珙县麻塘坝舞蹈、垂钓等内容的人物画大概便用以“安慰死者”;跃马战场的画面用以夸耀武功,赢取生者的尊重;各种符号则为族徽。至于岩洞葬,广西是重要的分布区,迄今已发现约170处,集中分布于桂西北、桂中、桂西南和桂西地区,部分见于桂北地区,而以柳江、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最为密集。少数为先秦时期的岩洞葬,绝大多数系南朝以后,历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的遗存。其中在左江流域的龙州、江州、大新等地发现岩洞葬41处,龙州沉香角、扶绥驮拉山、天等那砚山、江州白龟山等地点岩画与岩洞葬共存。
东南亚崖葬与岩画在地理分布上关系极为密切者,如马来西亚沙拉瓦克(Sarawak)尼亚(Niah)河畔发现一批有岩画与崖葬的洞穴群,其时代从青铜时代一直延至明代,洞壁及洞顶均绘有赭色岩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船只等。人物或着冠,或光头,或荷物,或舞蹈。人物当中杂有鸟、兽和鱼等。而由大小船只,以及船上的人组成的图案最为醒目,学者称之为“灵魂之舟”。
类似图案在其他洞穴中亦有发现;印尼南素拉威斯(South Sulawesi)的肯考多(Cakondo)、尤里里巴(Uleleba)和巴里骚(Balisao)等地的岩洞中也发现有岩画,调查者同时在此发现了石器、陶罐、人骨等,其中部分遗迹可能为墓葬;泰国西南部的北碧府既有崖葬又有岩画。岩画称“画洞”,由多种红色调画成,内容有人物、大象、龟、爬虫及抽象符号等。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福贡、四川美姑和泰国孔尖等地的发现表明,岩画不独与崖葬关系密切,而且可能与各种丧葬形式(如火葬、土葬)均普遍存有联系,这样便能解释为何有岩画处未必有崖葬,而有崖葬处亦未必有岩画。”李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