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羊昌镇:小菌菇“长”出亿元大产业

乌当区融媒体中心 | 2025-04-01 09:54

在乌当区羊昌镇,有一处宛如童话世界般的花画小镇。小镇不仅风景如画,更藏着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菌菇王国”——贵州华宇天晨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菌菇种植基地。走进基地大棚,菌香弥漫,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20多个品种的菌菇宛如繁星般点缀在菌棒之上,诉说着农业现代化的新故事。

随着消费升级,“一荤一素一菌”成为许多民众餐桌的标配,食用菌发展呈现“井喷”态势。食用菌产业是乌当区特色农业产业,2024年,乌当区引入贵州华宇天晨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朵菌菇的“智慧生长”
大棚内,各类菌菇形态各异,生机勃勃。白参菌小巧玲珑,层层叠叠地簇拥在一起;鹿茸菌如珊瑚般优雅伸展,散发着独特的光泽;秀珍菇、茶树菇则整齐排列,等待着采摘工人的青睐。赤松茸宛如红伞般点缀在菌床之间,金耳肥硕圆润,木耳似黑色的蝴蝶栖息在菌棒上,猴头菇毛茸茸的,犹如倒挂的金丝猴脑袋,银耳则像盛开的雪莲花,晶莹剔透。

“别看这朵金耳只有巴掌大,批发价能卖到15元一斤,市场上供不应求!”基地技术员轻轻托起一朵色泽金黄的菌菇向记者介绍。与传统“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不同,这里的120万棒菌菇住进了恒温恒湿的智能大棚,光照、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全部由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一年可实现3季高效采收,预计产值高达12.5亿元。  

公司市场部总监周航透露,基地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培育”,从菌种选育到菌棒生产全程把控品质。目前,基地已形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通过冷链物流快速直达北上广深的高端商超和餐饮企业。 

家门口的“致富密码”
丰收的背后,是众多工人忙碌的身影。在该基地,每天有60名工人参与菌菇的采摘、分拣和包装工作,他们每天的工资在120元到150元之间。对于当地村民来说,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还增加了家庭收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安稳和富足。

一位正在采摘金耳的村民笑着说:“以前农闲的时候,只能在家里闲着,现在有了这个基地,我们不仅能挣到钱,还学到了种植菌菇的技术,真是一举两得。”像这位村民一样,许多当地村民通过在基地工作,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在自家门口踏上了增收致富的新征程。

基地还创新“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向周边农户统一供应菌棒、提供技术指导,并保底回收成品菌。“农户只管种,销售交给我们!”周航算了一笔账:农户每棒菌净利润约5元,一个家庭管理1000棒,年收入可增加1万余元。 

乡村振兴的“菌菇样板”
望着满载菌菇的货车驶出基地,周航信心满满,也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规划,计划明年扩建智能化大棚,带动更多农户加入,让贵州“山珍”香飘全国。

“在公司决定入驻乌当区时,我们就了解到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入驻后,相关部门在技术和设施设备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能够安心发展。”周航说。

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生产,从“提篮叫卖”到畅销一线城市,华宇天晨的菌菇产业正是乌当区农业现代化的缩影。乌当区通过盘活闲置大棚、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培训等举措,让企业“轻装上阵”,更让农民共享产业红利。如今,一朵朵菌菇不仅撑起了亿元产值,更铺就了一条“产学研销”一体化的乡村振兴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