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红色宝藏”能说话︱袅袅炊烟从“我”怀中升起,升腾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综合广播 | 2021-06-21 10:12

(海报制图:赵元靖)

袅袅炊烟从“我”怀中升起,升腾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袅袅炊烟从“我”怀中升起,升腾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00:00 / -

一只被熏得黢黑的大铁锅,三块相同“肤色”的石头,凑在一起就成了朴实无华的“我”。模样看上去并不讨喜,但却是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里最具生活气息的一套炊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六盘水的崇山峻岭间,袅袅炊烟从“我”的怀中升起,点燃了无数三线建设者们的青春和热血。

“三块石头一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这句顺口溜讲的就是“我”的故事。半个多世纪以前,十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从繁华的城市挺进位于乌蒙腹地的六盘水,担负起修铁路、打钻井、开煤矿、架电线、建高炉等繁重任务,也尝尽了这块不毛之地的苦涩和心酸。

那时,六盘水像一块尚未开发的璞玉,建设者们在荒郊野岭艰苦创业、开辟新家园,住的是油毛毡、干打垒,吃的是苞谷饭、窝窝头,盐巴辣椒就当菜。在人迹罕至的野外,他们忙于工作,争分夺秒抢进度,大干快上促生产,常常顾不上自己。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才随手抓来三块坚硬的石头,放在地面不同的点,中间刨一个或深或浅的土坑,确保支得起一口锅,“我”这个临时灶台就搭好了。

就近找些柴火塞进土坑点燃,再往锅里倒水,放些野菜、干粮,用最简单的烹饪方法解决一日三餐。山上天冷风大,有时灶台下刚点燃的火没几下就被风吹熄了,负责做饭的同志就马上俯下身子查看,小心翼翼地点火、吹气、挡风,让小火苗一点一点重新燃起来。等这位同志再抬起头来的时候,鼻子上、额头上,不可避免的蹭了点灰、沾了些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饥饿感和疲惫感也在那一刻少了几分。

锅热了,水渐渐沸腾起来,简单的一餐就煮好了。不过,大伙的厨艺可真不怎么样,用“我”煮出来的饭食清汤寡水不说,味道也并不“耐人寻味”。但三线建设者们总是嚼得津津有味,一边吃还一边聊着工作。“不想爹不想妈,挖不出煤不回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山野间,豪言壮语久久萦绕耳际。当时,“我”只觉得思绪随他们的言语谈笑飘向了远方,如今回想不由感慨,当年那些日子不容易,当年那一群人燃烧着炽热的追求,流淌着沸腾的热血,心中永远装着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