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一种花草,一方苗药,造福一方百姓
“我们苗药的发展,不仅仅是临床上运用更合理、老百姓多了一种特效药,而且通过研究一个资源,开发一个资源,造福一方百姓。”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丽艳长期从事中药质量控制与新药研究科研工作,几年来,由她领衔的团队以头花蓼为原材料开发了单方制剂热淋清产品——苗药热淋清颗粒,带动花蓼产业链发展。
头花蓼是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治尿道感染、肾盂肾炎,多分布于我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云南及西藏等地。
张丽艳指导头花蓼管护。
“我们从解决良种繁育、种源复壮、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下手,使头花蓼亩产量从150公斤上升到285公斤,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张丽艳说,标准化种植头花蓼和开发热淋清颗粒,为实现头花蓼成为大产业奠定基础。
几年来,昔日的山野之花已推广种植4万余亩,产量1.1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解决了5000余农户脱贫增收;热淋清颗粒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
在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还有很多“花”“草”绽放芳华。
以贵中医人魏升华、孙庆文、江维克教授等为代表的资深中药材种植技术专家,长期奋战在贵州省脱贫攻攻坚中药材产业种植生产一线,主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药农和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生产。
魏升华教授的团队走遍了贵州中药材重点发展的40个县区的乡镇及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指导建立黄精、丹参、天麻、半夏、太子参、头花蓼等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6000多亩,推广天麻、丹参、黄柏、钩藤等中药材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五年来,贵中医中药材专家指导和帮扶全省55个县开展中草药种植,建立中药材种苗繁殖基地40余个,培训中药材种植技术人员5000来人,解决数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