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的爷爷和他的刺梨
“八月刺梨遍地黄,家家户户采收忙。六盘水市王书记,夸我贵州刺梨王。”
我们是循着这段歌谣找到刘思启老人的。73岁的他在水城县野钟乡名声很是响亮,甚至在刺梨基地的入口处大大的宣传板上还挂着他的照片,倒是让他成了“官宣”的刺梨大王。
记者见到刘思启的时候,他坐在院中的亭栏里,穿着板正宽大的西装,全然不似要在刺梨地里“披荆斩棘”的打扮。彼时记者还在暗暗地想,老人不愧是被市委书记拉着手说过“他是我们贵州的刺梨王”的人,与众人谈话时神态自若,不疾不徐地讲着自己与刺梨结缘的故事。
“14年8月28日,我们一起去参观了龙里的刺梨,15年春我开始找了刺梨枝来扦插。16年我还往地里种了辣椒、土豆、大豆……等17年开始结果的时候,刺梨果掉了一地,不能成熟,那时候不懂种,吃了个败仗。”刘思启似乎心气上来了,把种刺梨这事当成了自己的一场战争。
那时候村里很多人为了领到政府每亩地400块补贴和免费肥料而种刺梨,种下了也很少管理,甚至心一横还会把种下的刺梨给刨了,再种回原来的苞谷。年逾古稀的刘思启想的反倒跟他们不一样,他是看到了这种“野果”每斤3块的价钱,总归要比种苞谷的时候,每亩地除去成本能有600块的收入已经算是高产的情况要好许多。
于是他一边摸索一边试验,给刺梨修剪枝条,除草施肥,到了2018年,就赢了场大丰收。
“我那2.48亩地的刺梨,就卖了18000多块钱。”刘思启把数字记得清清楚楚,这片刺梨地成了他的骄傲。
为了发动大家一起种刺梨,他常常这样说:“栽一年刺梨,抵你种十年苞谷。”
做农业都怕风险,与记者同行的基层干部说,这叫一看二问三徘徊,四才下决定。种刺梨的前景和甜头都在干部那里听了,也去其他刺梨基地参观了,徘徊间也就差了一份底气。而刘思启的现身说法,给了他们一剂强心针。
记者问刘思启:“你带动了多少人一起种刺梨?”
“这个说不清楚了……”刘思启细细想了想,又道,“全乡!”说完带着自豪的一抹笑意也浮上他的脸庞。
诚然,带动多少人种植刺梨的这个数字连他也分辨不清楚,那是因为,全乡一起改变这样的大事,必定不只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
“这是刺梨的灰斑病,春季的时候刺梨枝还比较弱,这种病就容易在刺梨间传播……”水城县宣传部副部长莫小鹏随手指着路边的一株刺梨,便能向我们说得头头是道。
他反复告诉我们,水城县的基层干部,谁抓出来都是那个地区的农业产业里,没有发文的半个“专家”。而另外半个“专家”,就是像刘思启这样爱琢磨、爱钻研的普通农户。
产业的发展有了“专家”的帮助和政策的指导,如今正发展得如火如荼。野钟乡种植了刺梨5.5万亩,种植农户33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2019年,全乡产出刺梨鲜果373吨。
教会老百姓愿意种刺梨,会种刺梨还远远不是水城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终点。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水城县还积极谋划启动建设了一批后续加工项目和关联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围绕刺梨以及猕猴桃和精品水果等的后续加工,水城县建成了加工能力12万吨的初好刺梨加工厂,加快建设灌装饮料生产线二期项目;围绕农特产品包装,推进水城经开区泡沫箱、塑料筐厂、包装厂建设……
全产业链的发展,造福了每个辛勤劳动的水城人。
现在,野钟乡的村民们对怎么种好刺梨这件事上了心。
在去刘思启那两亩半的刺梨地里参观的路上,许多村民围拢过来,簇拥在他身边,一路走着一路问他:“这种刺梨的枝要不要剪……”刘思启也不含糊,从西装口袋里就掏出了修枝剪,抄起剪子利落地对浑身都是刺的刺梨枝下了手,倒是有了种“披荆斩棘”的味道。
“春季刺梨正发芽,发芽之后再开花。开出红花生态美,引得蜜蜂来采花。”
刘思启的歌声还在记者的脑海里回荡。自2015年最早的那批刺梨在刘思启的土地里生根发芽,如今确已开出了鲜艳的红花。
水城县现已有刺梨40.28万亩,成了水城的“八大亿元级”支柱产业之一。脱贫攻坚的大道上,生态美和收入丰,我们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