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贵州故事——文物文献展 重回他们的觉醒年代

多彩贵州网 | 2021-07-21 16:59

当时光的指针拨回至91年前,邓恩铭秉笔直书,一封家书述初心;91年之后,这封家书在贵州省博物馆被诵读,随着文字,观众重走那个慷慨激昂的觉醒年代……

  建党百年华诞,正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百年征程贵州故事——文物文献展》,以“震撼”和“感动”,每天吸引近万名干部群众前往参观。

 重回觉醒年代,追寻启航之旅

  该展以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百年历程为主线,系统展示贵州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回望百年历程,重温建党100周年里的贵州足迹。当党史与文物相互激发,展出的近360张图版、近180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和展品,以鲜活而有温度的故事,传导着党的伟大征程,让观众从党史“大事件”中的真实文物,见证感人至深的“小细节”。

 百年展吸引“95后”观展

  跟随记者镜头一起走进贵博,透物见史,一展看贵州百年。

  一封家书

  邓恩铭写给母亲的家书

邓恩铭写给母亲的家书

  邓恩铭,贵州荔波人,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17岁就离开家乡到山东读书,与家人联系的重要方式就是家书。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11封邓恩铭家书,其中,这封“1930年12月5日致母亲的家书”,长62厘米,宽25.7厘米,用横长式毛边纸墨笔书写。是馆藏邓恩铭致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信。

这封家书是馆藏11封中,极其珍贵重要的一封(局部)

  全信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表达邓恩铭离家10余载不能尽孝,及祖母和父亲离世不能在家的愧疚,以及“但愿母亲常健,儿病无恙,则将来总有使母亲享福之一日……但其平凡之职务,儿实不屑为也。”体现出邓恩铭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贞的革命信念。

邓恩铭写给母亲的家书(局部)

  第二部分写的则是婚姻之事。信中提到,与王家退婚之举,是不得已的主张,称“云仙对儿之痴情,亦非儿所料及……。儿为人道起见,且不忍辜负云仙情意,仍主张在儿未回家之前把云仙先接过来。”七尺男儿的有情有义尽显其中。

邓恩铭写给母亲的家书(局部)

  第三部分谈到“现闻将有大赦,儿多少总能蒙恩万一,则儿或许能在不久之将来恢复自由……。”邓恩铭先后曾三次被捕入狱,这封信是他最后一次入狱后在狱中亲笔书写的。

  这封信的落款为“伯雲”,这是邓恩铭在革命工作中的化名,在家信中用化名,可见他的谨慎与智慧。

邓恩铭写给母亲的家书(局部)

  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邓恩铭等20余名共产党员被押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枪决就义。在他光辉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太多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的高贵品质,这封家书是邓恩铭遗物之一,也是馆藏革命烈士的重要文物。

  一张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用贵州白皮纸石印而成的这张布告,长50.5厘米,宽69厘米,年款上加盖有朱文圆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是贵州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宣传政治主张和方针的重要文献。

该布告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宣传政治主张和方针的重要文献

  布告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二部分是红军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白军士兵及商人分别作出的政策承诺;第三部分是宣布红军的性质、纪律与任务;最后一个部分是向工农群众发出号召,希望大家拥护共产党的主张。

该布告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局部)

  根据《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布告》的落款时间及内容可以看出,该布告为1935年1月,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在遵义印制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向广大群众发布的重要文告之一。

  一张字据

  红军连长陈树容买猪兑换字据

红军连长陈树容写的“买猪兑换”字据

  这张泛黄的字据,纵高17.1厘米,横宽12.6厘米,见证发生在贵州的“军民鱼水深情”,195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拨交,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1935年2月,红一方面军的一个连队在遵义凉水乡民正村宿营,杀了农民赵金和家一条肥猪改善生活,按照当地时价,应付给银币15元。但是部队没有银币,便折合如数之苏维埃币付讫,因空口无凭,所以书写此字条为据。全文为“收到红军部连买赵姓肥猪一只,国票壹拾伍元正,没张即付银币壹元。我军走后,转来在(再)用。此致。连长陈树容。公元一九三五年阳历二月二十号。”

字据中写到“我军走后,转来在(再)用”

  这张字据特别声明“我军走后,转来在(再)用”,由此可见红军队伍在面临“打、走、吃、穿”四大困难时,始终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绝不与民争食。

字据封面(局部)

  赵金和坚信红军走后,还会“再来”,坚信红军战士的诚实不欺,小心地将字条保存在一个小木匣子里。1952年,赵金和的儿子赵玉林持乡政府介绍信及苏维埃币,在遵义桃溪寺办事处兑取相应数量的人民币。

  一把茶壶

  红军送给李祖德的瓷茶壶

红军送给李祖德的瓷茶壶

  眼前的这把残破修复后的瓷茶壶,有着80多年的历史。

  1935年初,中央红军渡过乌江进占遵义。在懒板凳(今南白镇),红军利用当地赶场的机会,向群众开展宣传。背煤回来的李祖德见红军正在演讲,便挤进人群中细心听讲。宣讲结束后,红军向李祖德了解情况,晚上又召集大家开会,研究打土豪分田地的事。第二天召集包括李祖德在内的十多人,拟去遵义挑衣服来分给贫苦农民。但因驻此地的红军接到战斗命令,临走时,红军将没收土豪的两把瓷茶壶送给李祖德。

瓷茶壶(局部)

  红军离开后,他将壶埋在菜园里,一把在挖土时不慎挖破,另一把便从土里取出后细心保存,并在1958年捐赠给贵州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