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丨至今草木忆英雄,虞姬、虞美人与虞美人花

撰文:孙秀华 | 2025-05-21 21:05

深受喜爱,人均能背能默的《虞美人》词,可能排名第一的便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往事如梦……愁满春江思悠悠,“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煜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堪称《虞美人》词的压卷之作了。

来源:人民网

词牌《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忆柳曲”“巫山十二峰”等。此调为唐代教坊曲,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前后段结句为七三句式;《词谱》列七体,当以李煜此体为宋人通用者。南宋王灼《碧鸡漫志》云:“《虞美人》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最早的歌咏“虞美人”故事的“本事”《虞美人》词作,是这首唐代无名氏的《虞美人·帐中草草军情变》:

帐中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

抚骓欲下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

词作把残酷的战场厮杀进行了艺术化描写,点明了西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情景下骑乘乌骓名马败退,而虞姬则手持宝剑自刎而死。关于项羽与虞姬的这一历史场景,其实大家是熟知的,这便是著名的“霸王别姬”了,影视作品如《霸王别姬》《西楚霸王》《楚汉争雄》等等对此均有着精彩动人的演绎。

视频截图

而回归到“原典”,“霸王别姬”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面对“四面楚歌”的“垓下之围”的不利局面,司马迁笔下的“项王”项羽流露出的是真性情,如“大惊”,特别还真实地写到“项王泣数行下”,这与惯常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观念大相径庭。虽然项羽自为歌诗“歌数阕”,“美人和之”虞美人唱和,情景很是感人,但其实司马迁并没有写到“绝代佳人”虞美人的结局如何。

视频截图

现存的敦煌曲子词《虞美人》二首是最早的“虞美人”词作,反倒离虞姬虞美人故事很远,而都是写海棠花的。敦煌曲子《虞美人·海棠开二首》词曰: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麝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缀金钗。

金钗头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

这两首小词,前后承继,用情很深。第一首写海棠花开,美艳无双,美人折花佩戴,欣欣然似有所倾慕。接着第二首便写海棠花零落,让美人心伤不已,却偏不说花残蝶飞的烦恼,只是轻描淡写那落花弄污了罗衣。真是词语情深,惜春伤时,大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之意味。

来源:人民网

最早的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里收录《虞美人》词十四首,其中顾敻写有六首《虞美人》。之后,宋代文人如张先、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陈师道等等均填词《虞美人》,宋代的《虞美人》词甚至有三百六十首之多。而这些词作,仔细梳理,均与项羽、虞姬故事无关,甚至绝大多数也没有写到“虞美人花”。

虞美人花原产欧洲,是罂粟科罂粟属一年生草本观赏植物,花开美丽,摇摇曳曳,风姿动人。而据古典诗词资料,则美丽的虞美人花作为观赏花卉引种,不晚于北宋时期。北宋陈师道《虞美人草》诗云:

幽草默通神,旧题“虞美人”。

长言方度曲,应节若翻身。

律吕声相应,云龙气自亲。

无情犹感会,不独在君臣。

陈师道生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2年)卒,终年五十。陈师道十六岁时拜师曾巩学文,后与苏轼等交游。他这首诗所写的“幽草”“虞美人草”或应该就是我们当今所说的虞美人花了,而既然陈师道诗里说“旧题‘虞美人’”,可见此草之“虞美人”名称其实已算由来已久了,肯定在当时也不是刚刚引进栽种的,应该是已经有些时日了。以陈师道的时代为起点,则虞美人花传入中国并栽培作为观赏植物,大约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了。但北宋时“虞美人草”的栽植也应该并未大规模推广流行开来,因为毕竟当时只有少数文人的很少的诗词作品写到了“虞美人草”或“虞美人花”。

来源:人民网

甚至到了南宋,“虞美人草”或“虞美人花”还是比较新奇的花草。南宋早期的名家辛弃疾写有歌咏“虞美人草”的词作两首,都比较贴近项羽、虞姬故事,之所以如此命意下笔,或与其坚定的北伐志向、无悔的英雄情结密切相关。辛弃疾《浪淘沙令·赋虞美人草》词曰: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目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虞兮当日曲”,指项羽所自为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关于项羽跟舜一样也“重瞳”的说法,也来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来源:人民网

另一首是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以《虞美人》词牌来写“虞美人”花草,辛弃疾是第一人。

而关于“虞美人草”,古人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虞美人草“又名舞草”,“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在茎之半相对而生,人或近之,抵掌讴曲,叶动如舞,故又名舞草,出雅州。”啊,这样的草儿会跳舞,仔细揣摩段成式的如此描述,则虞美人草、舞草或指含羞草之类的植物。

来源:人民网

跟辛弃疾同一时代的袁说友写有五言律诗《常通判惠虞美人花,亦名“双鱼儿花”》:

好景无穷巷,名园有异姿。

春今十分好,花又一番奇。

比目红绡结,双鱼碧玉枝。

孤窗还遣伴,空忆美人词。

这是明确写到了“虞美人花”的第一首作品。而如此奇花,是来自友人“常通判”的惠赠,似可由此推知当时虞美人花的珍贵与罕见。颈联中的“红绡结”与“碧玉枝”是说此虞美人花是红色的,似红纱如红绸,而花枝是绿色的,如同碧玉一般可爱。该诗结语提到的“美人词”,当指向那些自《花间集》以来的婉约词作《虞美人》。

到明朝时,虞美人花便可确信种植栽培比较广泛了,因为有诗句明言“故向江东处处生”。明代钟夏《咏虞美人花》诗曰:

剑血纤纤玉帐倾,庭花犹带美人名。

春风不解兴亡恨,故向江东处处生。

当然,这里的“江东”也是个特指的典故,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之言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对此,李清照有诗句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来源:人民网

明末清初尤侗《虞美人·虞美人花》词云:

重华昔向苍梧死,羽亦重瞳子。至今舞草号虞兮,可似黄陵斑竹泣湘妃。

君王莫恨江东小,暖日花光好。开时常对杜鹃红,一样暗伤亡国月明中。

“至今舞草号虞兮”,“舞草”与“虞美人花”,在尤侗看来,便是二名一物了。

后世也多有文士以《虞美人》词牌来歌咏“虞美人花”,明末清初徐士俊一气呵成十首,最多。徐士俊《虞美人·咏虞美人花十首·其一》词云:

精魂未肯随烟没,满地胭脂色。至今现出美人形,但觉生成袅袅、又亭亭。

娇香偏喜人传说,还在春风列。阿谁斗草去寻花,惹得一时妒妾、却轮他。

虞美人花的花枝柔弱,但挺立开放,确实有袅袅婷婷之美感。徐士俊这首词,一上来便指称虞美人花是虞姬虞美人的精魂所化生,有胭脂色,有美人形,十分形象生动。

来源:人民网

“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美人英雄,情深意长,“若是你闻过了花香浓,别问我花儿是为谁红”。虞姬、虞美人与虞美人花,至今草木忆英雄。年年虞美人花开,在风中摇摇曳曳,袅袅婷婷,仿佛正在诉说着虞姬虞美人的千万不舍、万千柔情。